靈活運用參考指標 然而醫療上的問題常不是如此表淺。例如在上述問題之外,當我們面對一個十歲身高一四七公分、體重四十五公斤的小女生,正當要高興小孩發育很好,而且身高又是屬於同年齡中較高者的時候,則應該注意若是小女生的第二性徵發育已到它納分期(Tanner Staging)第三期而且月經開始產生,那麼反要擔心小女生再長高的機會可能不太大了。因此需要進一步讓小兒內分泌醫師進行檢查,以了解小女生早熟的原因。 此外在前述指標中我們省略了肥胖或太瘦(營養不良)的問題,原因是肥胖若光用年齡和體重來作界定時,會對身高太高或太矮的小朋友產生不公平。因此國內、外也開始使用肥胖指數來了解這方面的問題了,其內容就是以孩子的體重與體表面積或體重與身高兩者的比值作為標準(例如:重高指教)。 在社會漸漸步入關心社會福利、關心下一代的時代,我們實在需要各項屬於國人的正常生長數值曲線,而且每五到十年就有一次重新修訂的必要,使得醫學界在做這方面問題的評量時可以有較令人放心的依據。由於社會長期不太關心「不是病」的現象,令人惋惜的是,也漸漸少有醫生會對這方面的問題予以進一步的關懷,大家基本上的態度就是用用國外或舊的數據就好了!一般正常兒童被關心的已不算周到,其他發展遲緩兒童就更加乏人問津了! 關心特殊兒童的生長問題 針對唐氏症的兒童,在八十二年和八十三年曾由幾位醫師共同完成了一次生長曲線的篩檢,建立了唐氏兒專用的生長曲線表。舉例來說,如果醫師發現唐氏兒的身高比同年齡的孩子稍矮或體重稍重,則很可能是正常的現象,因為應該以他們的生長曲線圖為依據而不要驟下太矮或太胖的診斷!可惜發展遲緩兒童或殘障兒童的種類繁多,他們就沒有唐氏兒這般幸運,一方面是診斷不易,一方面是個案數不夠;因此確定診斷的孩子,尤其是特定染色體或基因異常者,只要診斷清楚,個案數足夠,就非常值得去進行相關的研究,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有足夠的社會關懷與政府的支持才能夠執行! 在討論生長方面的正常與異常現象時,我們提出了變異(variation)一詞。這其實是統計學名詞,它的意義是指一個數值偏離一個群體平均值(第五十個百分位)的情形。例如頭圍在新生兒女性的平均值是三三•七公分,當女性新生兒的頭圍是小於三二和大於三五•五公分時則表示偏離已相當於小孩第三和超過第九十七個百分位,簡單的說就是,超過可接受的偏離極限很多,那麼我們就會說那個指標是異常了。其他相關的生長指標例如:身高、體重、胸圍等皆是如此。它在診斷上的重要性已在上述文中提過,但是一族群的各項指標是會隨著國民經濟與社會狀況而改善,所以也很有必要每經過五到十年就做一個修訂,使得臨床醫師能掌握較新的狀況,以利於正確的診斷。 要關心不要擔心 總結上述的討論,對於孩子生長的正常與其變異狀況,值得我們以客觀的指標去關心,但是不要因之引起過度的焦慮。因為生長的數據是個用來參考的間接指標,而人的生活變化太大,影響數據的因子可能非常多。所以對於偏離正常的生長現象,是需要我們警惕、進一步小心查證,但不值得一家人過度驚慌。在我們的經驗中,確實大部分有關的疑問多半還是屬於可接受的正常範圍,也就是有驚無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