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書是課本的鷹架 有一位母親面色凝重的對我說她的孩子只喜歡看課外書,不喜歡讀課本,我驚訝的問:「他有功課不好嗎?」母親說:「沒有,但是他不肯念課本。」我說:「這有什麼關係呢?知識是相通的,課外書讀多了,課本的東西不讀也會。他喜歡讀課外書,你喜歡成績高,你們兩人各得其所,為什麼還要煩惱呢?」 閱讀是教育的基石,所謂開卷有益,只要不是黃色小說,讀什麼不應管太多;但是現在仍有許多父母反對孩子看課外書,仍然不了解知識其實是無所謂「課外」或「課內」的。課外書就是課本的鷹架,背景知識愈廣,孩子愈容易接受課本所要傳遞的知識。 人的學習可以分為兩種:教室中特意的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和生活中無意間的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這兩種學習都很有效,但是用得最多的,還是無意間的學習。葛林爵士〈Lord Green〉說得好:「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和情操、正確的社會觀念和交到好朋友。」王爾德〈Oscar Wilde〉也說:「教育是件好事,但是請記住:許多值得學的東西是無法在學校裡教的。」現在科技進步這麼快,《天下》雜誌的殷允芃發行人也說:「高科技十八個月就淘汰一輪,傳統科技五年淘汰一輪。假如我們仍然教給他死知識而不是活的求知方法,那麼等他畢業進入社會時,這個知識早就落伍了,被淘汰掉了。」 背景知識是許許多多無意間學習的累積。我孩子小的時候,我曾講《西遊記》的故事給他聽,哄他睡覺。後來,他隨我回國任教,住在陽明大學的宿舍中,我們的宿舍靠山,常有一些蛇、蜈蚣出入,有一天夜裡,做完實驗帶他回家時,赫然發現客廳有一隻大蜈蚣,我兒子立刻大叫說:「媽媽,趕快去抓一隻大公雞來!趕快去抓一隻大公雞來!」但是台北哪裡有活的大公雞呢?最後是請隔壁的教授來把牠打死,我們才敢進門。但我心裡一直很納悶,兒子是怎麼知道雞是蜈蚣的剋星呢?這個知識他平常不太可能接觸到〈外國人不流行一物剋一物〉,他也從沒見過蜈蚣。這個謎一直到最近清理舊的錄影帶,看到一卷他五歲時我講《西遊記》給他聽的帶子,這才恍然大悟。 我曾經講過三藏取經,師徒一行來到黃花觀,那個道士是蜘蛛精的師兄蜈蚣精,為了報仇,把劇毒塞在紅棗中,泡茶給唐僧師徒解渴,結果唐僧、豬八戒、沙僧都中毒倒地,只有孫悟空眼尖,看到道士的茶沒有棗子,他便不吃,沒有被害〈父母在講故事時可以順便傳授生活經驗,敏銳的觀察力是可以救命的〉。這個道士腋下有一千隻眼睛,照得孫悟空睜不開眼,後來經過菩薩指點,請出昂日星官來,站在坡前,露出公雞的本相,對著道士高啼三聲,道士便倒地變成一尺長的蜈蚣。想不到五歲時無意間的學習,當情節恰當時,竟然在過了十年後跑出來。 孩子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分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只要他能快樂學習就好!〈《遠見》雜誌,二○○一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