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機的衝擊一九七三年爆發的石油危機,正是生活俱樂部與其他主流合作社分道揚鑣的關鍵。在這場「商品荒」之後,各個大型合作社都積極擴展,企圖以陳列品項的擴充來挽回消費者;然而生活俱樂部卻堅持共同購買的方式,針對每一項生活消費材背後的資本主義生產機制,進行激進而徹底的批判,並探討消費材本應呈現的相貌。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隨即宣布石油減產百分之五以上,並且表示停止出口石油到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波斯灣沿岸六國也宣布將每桶原油價格由三.○一一美元,調漲到五.一一九美元,同年的年底又調漲到十一.六五一美元,也就是說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期間,國際的原油價格便成長了三倍以上,這便是第一次的石油危機。 這場突如其來的能源危機,對日本社會造成了莫大的衝擊。誰都知道日本是個缺乏礦產資源的島國,而戰後日本產業的快速復興,仰賴的正是大量進口的能源,而石油有百分之九十九.七是依靠國外輸入,其中的百分之八十二.六來自於中東地區。 一九七一年八月,美國的尼克森總統公開對全世界宣布了震撼人心的「美元防衛政策」,美國政府決定暫時停止美元與黃金的交換業務。然而日本的金融專家們卻決定維持現行匯率,並繼續開放外匯市場。這項錯誤的決定,導致日本銀行蒙受鉅額的匯兌損失,同時也使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額暴增,為後來的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一九七三年七月,田中角榮總理提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論」,表示將極力解決東京、大阪等大都市與鄉村之間的生活差距,孰料這項目標遠大的計劃,卻成為土地投機炒作的最大利多。 而一九七三年爆發的石油危機,對這一波儼然成形的通貨膨脹風潮,無疑更是火上加油,光是從七三年十一月到七四年二月間,大盤批發的物價便上漲了百分之二十一,消費者物價也上漲了百分之十二.九。幾乎所有原料、日常用品的價格都全面飆漲,而市民們的瘋狂搶購與商家的囤積行為,更助長了物價的漲幅。 事實上,這場無預警的石油危機,也一舉震出了日本商業道德與流通過程的潛在問題。包括煤油在內,各項生活用品似乎瞬間從所有的店面與市場上消失。而生活俱樂部這個成立不過數年的年輕合作社,也受到嚴重的波及。當時生活俱樂部主要供應的品項,大多透過﹁日生協﹂的管道進貨,然而受到市面上一片缺貨聲的影響,許多共同購買品項也開始開起天窗。儘管生活俱樂部一向採取社員預約訂購的方式,而且也穩定持續地向日生協進貨,但是此時卻同樣吃了閉門羹。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日生協竟然罔顧生活俱樂部往常的高額進貨量,反而依照各合作社的社員人數,採取齊頭式的分配供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