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之間的連接是解開大腦之謎的鑰匙, 傳統的領域疆界是了解大腦功能的障礙。 要了解心智,不能像過去一樣,切割後征服, 現在需要許多領域不同的看法才有可能克竟全功, 這種科際整合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發展的看法和了解。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的大腦和你身體的發展, 而這個知識的探索,可以說重新改造了整個發展的領域。 這個新的看法與過去演化心理學家的中心思想完全相反: 我們身處的世界參與塑造我們的大腦。 環境是個合夥人,在發展的精確時間表上, 終其一生,你的大腦不停的受到外面刺激的影響。
想到大腦 一九七九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克里克(Frances Crick)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譯註:此期刊有中文版,名為《科學人》)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想到大腦」(Thinking About Brain)。克里克就是和華生(James Watson)在一九五○年共同設立遺傳學革命舞台的人,他和華生共同發現了DNA的結構。自一九五九年後,他在拉荷亞的沙克生物研究院開始研究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他最後的結論是:要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必須先了解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但是大腦中有幾千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又它自己獨特的神經元和獨特的連接方式。神經結構是神經科學中最困難的一個領域,充滿又長又臭的大腦部位名稱,如substantia innominata和pre-Botzinger complex。除了名詞難念難懂之外,雪上加霜的是,同樣這個區域在不同動物身上就改變了,例如青蛙身上的optic tectum到猴子身上就變成superior colliculus。此外,與DNA的結構比起來,大腦的神經網路簡直就是夢魘,所以聽到克里克對這麼複雜的電路有理論上的看法和興趣,令人頗感意外。 在克里克發表他對大腦看法的同一年,一個重要的會議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召開。這個會議將一小群電腦工程師、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及統計學家集合在一起,為神經網路的革命設立平台。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科學家和工程師撰寫電腦程式,用規則和邏輯推論演繹方法到他們的理論上,因為這種邏輯系統有數學上的強大威力。雖然人可以遵守規則,經過訓練也可以做邏輯推論,但是大腦中的神經元並非如此運作。儘管這些電腦程式在狹窄的專家領域中可以解決難題,但是這種做法在想創造出像人腦一樣的人工智慧或像人一樣深層了解人的行為方面都失敗了。相反的,類神經網路的模擬卻得出強有力的形態辨認(pattern recognition)能力,而且可以儲存訊息,與人的聯結記憶(associative memory)一樣,不過沒有人的完美。但是正式的神經網路理論在當時不被看好,而且沒有人喜歡,在一九七九年會議舉行時,最強有力的網路結構及學習規則還未出現,也沒有人想過人類思考的神經網路模式會有什麼巨大影響;但是與會的學者及他們的學生在往後的十年中,有很多關鍵性的發現,顯示神經網路是非常有力的計算架構,證實了克里克的直覺,神經之間的連接是解開大腦之謎的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