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的特色 台北盆地是由大屯火山群、林口台北地及丘陵山區圍繞而成;大約是淡水河系三大支流的中、下游地區。主要包括今天的台北市和台北縣板橋、中和、永和、三重、新莊、樹林、土城等地。 這片群山環抱、溪流縱橫的秀麗盆地,不僅曾在台灣變幻起伏的歷史舞台上,扮演引領風潮的核心角色;如今的台北市,更是台灣首府,也是台灣第一大都會。 現今,台北盆地內有充滿傳統風味的老街、古城;令人目眩神迷的新穎建築、計畫區;也有農、工、商、住混雜的衛星城……這樣的地景構成,和近代以來的都市規畫與開發息息相關。整個台北市街的發展,大致是沿淡水河而起,由西向東,再由四周擴張的局面。 發展源起:台北三市街 清代中葉,今天台北市西區一帶的艋舺、大稻埕和台北城,逐漸形成「台北三市街」,是台北都市發展的起源地。前兩者緊臨淡水河,是叱吒一時的繁華港埠;後者是一座完整的中國城池,如今仍可從街道結構約略辨識出當年宏偉的格局和規模。 台北三市街可說是全台灣累積最多歷史與文化刻痕的地區,至今仍保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是台灣屹立不移的政經、文化中心。 都市核心地區的形成 日治時期,致力推動市區改正,除大幅改造台北城周邊區域外,在其整體的都市規畫中,基隆河以南、新店溪以北的範圍,也屬於「都市核心」地區。 在此區域內,規畫了數十條主要幹道、十餘座大型公園以及住宅、學校、機場用地等,成為後來台北市都市發展的主要架構。這個區域具有獨特的風味,與戰後因移民潮而開發起來的外圍住宅區明顯不同。例如,自成系統的綠色軸線與公園規畫;仁愛、建成等明顯的中心圓環與放射狀街道;古亭、東門一帶寬敞幽靜的日式住宅區…… 戰後,進一步往東發展。其中,「信義計畫區」是全台灣第一個實施都市設計管制的地區,展現出一股新穎耀眼的都市風貌,成為新時代的國際金融櫥窗。此外,因基隆河截彎取直而來的新生地,如潭美、大直等重畫區,也是另一波充滿潛力的新空間。 環伺四周的衛星城 1970年代以後,台北「都市核心」以外的地區,如台北市的士林、天母、內湖、南港、景美、木柵,以及台北縣的板橋、中和、永和、三重、新莊、樹林、土城等地,接二連三發展起來,就像衛星般包圍著台北核心區,因此稱作「衛星城」。 由於縣、市行政資源的差異,台北市的士林、天母等地,擁有較理想的環境品質與開發型態;台北縣各衛星城則普遍呈現出較零亂的住、農、工、商混合的城市邊緣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