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生命快速綻放光彩的時候 ○∼六歲幼兒的神經發展 成長過程的發展變化裡,嬰兒「動作」的反射成分會由淡化到消失;而由於動作的可分化性、精確性與迅速性,使得人的「行為」訊息變得複雜、細緻且耐人尋味。 故事一 黃先生夫婦以喜悅而感恩的心,迎接第一個屬於他們所共有的小生命——小明。因為非常珍惜孩子,使得他們對小明的每個小動作都觀察得非常仔細,對小明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現象,感到相當憂心。例如:小明快一個月大時,每當飢餓的時候,若有東西觸及口角,他常會張大嘴努力地到處尋找「奶源」,沒有感覺到早已塞入口中的奶嘴,直到被引導「感覺到」口中的東西時,才猛烈地吸了起來;快兩個月時,他的小腳還偶爾會一碰就抖(約一、兩秒鐘);快三個月時,小手還會亂揮,不小心抓破自己的臉也會哇哇大哭……。黃先生夫婦幾乎每個月帶著小明來門診報到。 現在,小明已經三歲多了,手帕摺得比爸爸還要好,而且是媽媽在廚房中的小幫手呢! 故事二 林太太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她獨自一人帶著小華。林太太的眉宇之間總透露著焦慮的心情,她和小華來看診的衣著,就顯露出「神色匆忙」的痕跡。 林太太帶孩子來門診,主要是擔心「孩子是不是耳聾?」——因為小華常常不理她! 我請林太太和孩子玩一下,在三分鐘的時間內,發現孩子的眼神確實很少停留在母親的臉上,而林太太則以異常大聲且過多的口語指示和動作,來引導、要求或期待孩子的回應,但是馬上就流露出深深的無助與困窘! 不過,當我們把小華交給了一位也為人母的護士,孩子的眼神很快的就專注在護士沈靜又流露關懷的臉龐上,每一聲輕輕的叫喚,都吸引著孩子的注視與好奇。 林太太在調整了自己的心情與期待之後,也重新擄獲了孩子好奇而專注的眼神! 幼兒的神經發展 ○∼一歲幼兒的神經發展,基本上有結構與功能兩層面。 在結構上主要是與神經元、神經纖維、神經網路和髓鞘化等主要成分相關。前三者大部分在胚胎或胎兒時期發展完成,少部分的神經網路與大部分的髓鞘化則完成於出生之後。 功能上則分成一般的神經生理功能(如運動、感覺或自主神經系統的自動調節功能等)與高層次的神經心理功能(如思考、情緒、行為等)。高層次的神經心理功能常需經由「動作」來外顯。在生命的第一年,不同部位的「動作」,確實存在著不等程度的「反射」生理基礎,但隨著成長過程的發展變化,「動作」的「反射」成分會由淡化到消失;而由於動作的可分化性、精確性與迅速性,使得人的「行為」訊息變得複雜、細緻和耐人尋味。 一∼六歲幼兒的神經發展 前面提過,幼兒的神經發展在結構上主要是與神經元、神經纖維、神經網路和髓鞘化的過程相關,當然也抱括了腦血管、結締組織、腦室系統、腦膜和頭顱等支持與維持性的系統!其中部分是在胚胎或胎兒時期形成,少部分則是在出生後的頭二∼四年形成,在六歲以後到二十歲之間就是剩下部分髓鞘化的過程與神經纖維之修復和再生等現象在進行,這也就是說人類神經的結構性主體可以說在六歲前完成了九五%以上。隨著神經結構的增加、形成,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包括電器生理(例如:極化、去極化、靜止膜電位、動作電位和電位的傳導等)、化學生理(例如:神經突觸和細胞質中的神經傳導介質之傳導現象、物質代謝和變化過程)和物理性生理(例如:肌肉運動和動作與力的產生等)——都緊跟在中樞、周邊神經與感覺器和動作器(肌肉)之網路形成之後,立即開始運作! 但是系統所附帶的功能並不等於個體外顯的功能,也就是執行能力(能力的表現,performance)。在許多時候,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是存在的,但肉眼並無法察覺,例如:個體在睡眠時;在某些時候個體的外顯功能非常原始(primitive),或簡單、或不成熟,例如:胎兒和嬰幼兒期,或酒醉和吸食迷幻藥之後。因此,這些外顯能力的發展是存在於神經系統之結構與生理功能之上,必須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經由模仿、練習、訓練和思考等過程來發展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