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讓許多學生有零星、片段的感受,主要原因是,學校教導的內容合起來毫無意義,也和任何有意義的情境脫節。老師感受到要趕完進度或是為學生針對標準化測驗作準備的壓力,導致我們的課程成為內容導向—而不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編寫方式。當老師有關心課程內容的壓力時,要他們同時兼顧學生的需求就相當困難;偏偏這仍然是最常見的課程組織方式。課本的編排具有邏輯性、經過整理、清晰鮮明,而且是白紙黑字;學生的需求和背景,相對的就顯得非常多元和複雜。如果目標是有效率,課本和正規的課程將占有絕對的優勢。 這個規則的例外發生在幼稚園和學齡前的教育,主要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幼童尚未準備好當個被動的學習者。這樣的情形,在社會化的壓力下快速的改變,通常也伴隨著一個和學生的需求與背景漸行漸遠的課程。在許多年級和學科領域裡,我們鮮少見到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連貫課程。 老師可以使用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讓學生實地參與課程。這些問題讓老師可以在掌握課程的同時,也能協助學生把它們當做一個等待他們主動發現和協調的事情。核心問題可以提醒老師和學生瞭解學習是一個旅途,這種渴望學習的旅途不但永遠不會結束,還可以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點開始。核心問題可以提昇教室內討論的層次,因為它讓每個人都能提出問題和進行探索、討論、辯論等等。它們也可以針對一個單元或一系列的課程單元提供黏著劑的功能。另外,它們也能呼應更迫切需求的標準所帶來的諸多嶄新測驗。 核心問題引人入勝。它們以其他所有問題做不到的方式超越文化和年齡的界線,同時放諸四海皆準。我們永遠無法完整的回答這些核心問題。當一個人愈成熟穩重,就會發現對這些問題還有更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核心問題有時候看起來不怎麼重要。有些時候,它們的答案看起來相當明顯易懂,就如同多遠才叫做遠這樣的問題一般。然而,一旦開始探究核心問題,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核心問題一點也不簡單,而會受到許多多元觀點和詮釋的影響。核心問題讓我們瞭解,知識是一種持續探究的追尋,也是讓我們值得繼續生存下去的那樣東西。 誰應該是核心問題的創造者?這樣的問題提供許多可能性。老師可以是核心問題的產生者,他們可以個別的方式或由全校的老師共同創造核心問題。學生也可以自己發展核心問題,或是和老師共同發展核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