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教育願景5 人、我之間(上) 千萬不要以為快樂學習等於不要學習,也不要認為快樂學習就是減輕學習負擔,學習本身絕對是有負擔的;零負擔的學習,無異縱容學生去修些營養學分。豈料──圖得快樂一時,落得悲哀一世。 女兒念小學時,有一次學校考試,要學生看圖作答,考卷上一個人用手指著自己,請學生回答這是什麼?女兒天真的回答「人」,結果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因為標準答案是「我」。 這件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一個人用手指著自己,答案只可以是「我」,不可以是「人」?從動植物的分類觀點來看,女兒回答「人」並沒有錯,而且這個題目也可以有太多太多其他可能的答案。可是我們的老師卻堅持正確的答案只能有一個,就是教科書的答案,其他的答案都是錯的。 我們的教育如此箝制孩子的思想與創造力,天真的他們在學校怎麼會快樂呢?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畢業後即進入學校任教,當他服務滿廿五年,達到退休條件的那一天,立刻毅然決然地申請退休,頭也不回地帶著兩個孩子移民紐西蘭,留下還不能退休的妻子隻身在臺灣,等待領到豐厚的退休金,再飛往紐西蘭與家人團圓。 為什麼原本鶼鰈情深的夫妻,如今願意忍受兩地相思之苦?他坦言,為了下一代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人師表的他,竟然對臺灣的教育如此心灰意冷,我們還能苛責那些在各行各業賣力打拼、最後將子女移民海外的可憐父母嗎? 求學階段應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黃金時期,但臺灣的學生並不快樂。有調查顯示,學生睡眠不足、功課壓力沉重,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四成的學生甚至有過自殺念頭,難怪大人們憂心忡忡。 不快樂的原因,則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太過僵化。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但我們的教材、教法、進度幾乎千篇一律,從都市到鄉村,從鄉村到離島,從好班到壞班,幾乎沒有什麼兩樣,對程度好的同學來說太簡單,對程度差的同學又太難。 我們的教育又完全在為升學做準備,學生念書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學;為了升學,又得不斷的補習、補習、再補習,在課業上浪費太多時間。 也正因為升學壓力,臺灣的學生除了學習智育,德育、體育、群育、美育都變得不重要。日前我去政治大學參加學生社團評鑑觀摩會,會中有家長向我抱怨,他的孩子一天到晚在學校參加社團活動,都不念書。 我們的社會總是將課外活動與「玩」劃上等號,殊不知它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加上傳統文化又盛行「苦讀」、「苦學」的觀念,使得大家以為學習過程一定要很「苦」,才能功成名就、光耀門楣。既然苦,我們的學生當然不會快樂。 智育掛帥的結果,造成校園裡除了智育以外的成就都不是成就,老師又只會教一成不變的教材、考千篇一律的題目,學生的創造力與奇特想法都得不到應有的肯定與尊重,學校學習自然變成一種苦差事。 人比人,氣死人」的同儕競爭,也深化了校園內的仇恨。學校的評量與入學考試的決定方式都採用常模參照法,導致同學之間必須互相比較,校園中的人際關係被扭曲為敵對的競爭關係,學生怎麼快樂得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