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人、我之間( 下) 入學一定要經過考試,更是學生不快樂的原因。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國內的醫師都是大學聯考中的佼佼者,但經常在看病時板著一張臉,連個小病也懶得向病人說明,讓病人緊張得不得了;這種現象反映出目前的入學考試制度雖然公平,但不能真正篩選出適合的學生,導致同學進入了興趣、性向不合的科系,如何能快樂? 難怪臺灣的學校處罰學生,是將學生留在學校,美國的學校處罰學生,卻是禁止學生到校;由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懲罰方式,就可看出臺灣的校園是學生的地獄,美國的校園卻是學子的天堂。 小時候不快樂,長大後也一定不快樂;在學校不快樂,到社會上也不會快樂。如何讓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已經到了應該加以正視的時候,愛迪生的故事或許可以作為政府改革學校環境的參考。 從學校智育的觀點分析,愛迪生的資質可說是不及格,但他卻在其他許多方面得到成就。這就是「一元成就」的弊病。我們的學校教育只把智力當成學生是否有成就的唯一標準,卻不知犧牲了多少愛迪生? 大家應該在觀念上徹底改變,對學生的成就重新定義,不要以為課堂上的學習才是學習,環境教育、課外活動、空白課程,無一不是學習的殿堂;即使課業的表現不是那麼突出,只要社團帶得好,將來極可能就是社會的傑出領導人,為什麼非得強調智育不可? 在教學方法上,老師也不應再用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來壓抑學生的想像與創造空間。要求有固定答案、必須依固定方式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只會束縛學生的想法,造就更多不快樂的學生。 智育與其他四育的教材也不能再一成不變,未來的e校園裡,教師利用電腦網路自行抓取資料,再根據學生特性所編整的「隨選教材」,必須成為主要的教材型態,以充分體現「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教育理念,讓孩子適性發展。 要改變入學方式,則可從社區化的高中職先做起,推動免試直升入學,根據不同學校的選才特性,以不限於智育成績的國中在校表現作為入學依據,讓學生進入適合的學校就讀。 老師如何給予每一位學生關心與呵護,更是快樂學習的必要條件。目前國中小學每班三、四十人的規模,老師要照顧每一位學生可說分身乏術,希望小班小校落實之後,學生可以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懷與協助。 千萬不要以為快樂學習等於不要學習,也不要認為快樂學習就是減輕學習負擔,因為學習本身絕對是有負擔的,零負擔的學習無異縱容學生去修些營養學分,快樂一時,悲哀一世。 快樂學習的真諦,是提供學習的內容、誘因與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快樂。 學生的快樂學習,應該建築在多元成就的價值上,讓每個人的獨特性可以得到發揮;學生的快樂學習,應是整個教學環境的改善,讓升學壓力得以充分紓解;學生的快樂學習,應是在學校贏得老師的溫柔呵護,在家中得到父母的關懷肯定。 你快樂嗎?希望以後的學生都能大聲回答:「我很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