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也記載亞述尼尼微城(Nineveh)的商人「比天上的星星還多」。 然而,亞述最後並沒有致力開發商業活動。他們為了獲取財富,並沒有慢吞吞地在交易或商業編排上花時間,而採取了直截了當的做法。也就是以軍事征服其他富有國家。大國埃及勢力衰微後,對黎凡特地區(Levant,地中海東岸一帶)鞭長莫及,亞述便立刻乘虛而入。在這裡,他們最想要的東西堆積如山,尤其是蓋皇宮和神殿的木材。 亞述王提革拉帕拉薩三世(Tiglathpileser III)恃其威力,在腓尼基各大城市襲捲各種財物。而腓尼基的城市之所以能殘存下來,是因為她們充分擁有朝貢的財物。這些腓尼基城市為了不得罪亞述人,便不斷地以財物進貢,以求苟延殘喘。保障她們安全的,不是武器,而是金錢財富。 財富就像花蜜 就這樣,腓尼基人漸漸專注於交易買賣。他們的目標不是充滿危險的內陸,而是地中海。從那個時候開始,腓尼基的貿易據點,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地中海沿岸各地。這些據點不光是當做從商的基地,若有災難發生,腓尼基人一定也把這些地方當成避難和轉移財產的腹地吧!因為亞述人對他們越來越苛求,他們無法預料下一步會遭到什麼不測風雲。 在腓尼基的各都市當中,最安全的要算是離亞述最遠的泰爾。即使這樣,泰爾還是將都市的重心移到離岸數百公尺的岩石島上,在那裡,設有存放商品──也就是他們的寶山──的倉庫,所以這裡就成為經濟活動的中樞了。他們更在這個經濟要塞的四周布滿船隻,加強戒備。 但是,這個島還是無法倖免於難。克連格魯這麼寫著: 要說是腓尼基的財富引來征服者的野心也不為過。……自從亞述納西拔二世(Ashurnasirpal II)征服泰爾、西頓、比布洛斯和阿拉德(Arad)等地之後,亞述各朝國王便不斷地出征敘利亞沿海各地。腓尼基各城市向他們進貢物品以求生存,他們則橫奪這些商業利潤。由於他們並沒有做出破壞這些貢品來源的城市的蠢事,所以,腓尼基的海上貿易基礎,並沒有因為被「吸血」而受損。(同前揭書) 西元前八一四年,泰爾的公主伊莉莎(狄多),從自己的城市逃到北非,建立了一個「新城」,其背景應該跟前面提過的,受到亞述的威脅有關。當時,泰爾的在位者一定認為,與其在危險地區戰戰兢兢,寢食難安,不如到一個不受敵人侵略的安全地方從事貿易,以建立經濟強國。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創造經濟大國迦太基的,是北方的軍事強國亞述帝國。 事實上,直到那時候,黎凡特一帶的港口城市都還是在亞述的占領下。在狄多登陸迦太基約一百年後,亞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一改以往溫和的「分贓政策」,開始征討泰爾。泰爾王魯利(Luli)堅守要塞島嶼達五年之久。但,亞述王脅迫其他的腓尼基城市提供六十艘船,封鎖泰爾,猛攻不斷。泰爾終於不敵投降,後由亞述總督管理。 成也財富,敗也財富 然而,泰爾並沒有因此而滅亡。她雖然受亞述嚴格統治,仍然進行交易活動。繼西拿基立王之後,亞述由以薩哈頓(Esarhaddon)王統治。這位亞述國王對腓尼基各城市,也是用嚴厲苛刻的統治方式,絕對不准許這些城市有任何不軌的舉動。 腓尼基人在這種高壓統治下,已經學會如何明哲保身了。他們有時企圖反抗,有時則偽裝順從,有時則更積極地拍亞述王的馬屁。而施行這些伎倆的唯一武器就是財物。 然而,這些伎倆,到頭來只是個惡性循環罷了。因為財富就像花蜜,只會招來更多的採蜜者。亞述帝國滅亡後,由巴比倫王國取代,泰爾的命運,卻絲毫沒有改變。泰爾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發動攻擊之前,又再次屈服。但,這是後來的事了。 另外,移居到北非,也就是現在的突尼西亞的腓尼基人,慢慢地建立了迦太基,穩固了他們的經濟基礎。迦太基深得地利之便,因此,得以免去像母邦泰爾的厄運災害。也因此他們的經商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但是,再怎麼安全,經濟上的財富還是會招致危險的。腓尼基和迦太基之所以會有這麼悲慘的歷史,就是她們的財富造成的。因為,以武力建國,必滅於武力,興於財富,必亡於財富。 這麼說來,到底,她們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