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位研究者設立了提供十一歲男孩活動的社團,他們每星期聚會一次從事各種活動,比如做面具。他們分組由不同的成人帶領,這些成人分別扮演不同型態的領導者。權威型領導者總是自己單獨做決定,沒有參考任何小組成員提供的意見;他和社團的成員保持著冷淡的關係,當他誇獎或是批評成員時,也沒有做任何的解釋。相對地,民主型的領導,都是由小組做所有的決定;這位領導者和小組在一起時,時刻都表現出友善,給成員鼓勵和指引,而且他總是會對男孩的講評說明他的理由。自由放任型領導者沒有主動提供指引,雖然他也是友善的,但他是一位被動的諮詢者,唯有當男孩向他要求時,他才會提供資訊。這些領導者會輪流帶領這些社團,所以每一個小組都會經歷這三種不同的領導型態。經過對這些男孩行為有系統地持續性觀察,利文的研究團隊發現:雖然民主型和權威型組的表現大致上差不多,都高於自由放任型,但是社團成員對民主型領導者表現出最高度的喜愛,而權威型領導組的成員最具攻擊性。 利文提出許多關鍵的核心概念,經過他學生的影響力以及他自己熱誠的感染性,後來成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定義要素。首先,將一些顯然是抽象不可捉摸的社會互動現象(如領導型態)具體化,同時在實驗室檢驗它們的效果。其次,關於社會重要性的問題,可以經由應用實驗的方法而得到答案。費氏汀格(Leon Festinger)是從利文學生群中,脫穎而出的一位重量級的社會心理學家,他於一九五七年提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理論。這個理論是說:不一致的信念是一種令人很不愉快的狀態,就像是處在飢餓或飢渴時的狀態,此時人們會尋求解脫之道。費氏汀格和他的學生發展出高度控制的實驗室實驗,測試從這個理論導出的各種可能性預測。米爾格蘭以及許多當代的社會心理學家都受到利文和他學生的影響,相信運用強有力的實驗法必能做出各種操弄而引發知覺。 利文提出的第三個概念,是情境主義(situationism)。利文認為,行為具有他所謂「生活空間」(life space)的功能。這個生活空間,在「此時此地」的具體情境中,包含著各種作用在個人身上的潛在力量。重要的社會心理理論家瓊斯(Edward E. Jones),曾強調利文重視相同時點、情境的決定因子,誠如他表現在對「生活空間」的概念中: (利文)想像一個人是在心理空間的一點,被空間中的各種場域力量所限制而往特定的方向移動……。這個觀點認為人類是經過長期發展的歷史產物,他會對相同環境做出獨特性和區辨性的反應。另一方面,這個觀點認為人類是位在各種環境力量的交錯點,強調他和其他人共處在相同的情境中,同時刻所產生共同的知覺以及相關的行動。經由實驗,期待能將這些共通的行動模式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