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在馬歇爾計畫贊助下,歐洲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了幾百個訪問團到美國來研究生產力提升的原因,他們所完成的報告正充分說明了以上的觀點。最初訪問團預期生產力提升的主因在於所採用的機器、工具或技術,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這幾種元素和美國的高生產力沒有什麼關係,反而是生產力提升背後真正的因素——經理人和員工的基本態度——所帶來的結果。他們一致的結論是:「生產力是一種態度。」(詳情請參見我的文章,〈生產力是一種態度〉,刊登於一九五二年四月號的《國家商業雜誌》〈Nation’s Business〉換句話說,員工的工作動機決定了員工的產出。 對今天的工業界而言,這個觀點尤其重要。因為現代西方工業社會大都不再採取傳統方式——透過讓員工「心生恐懼」來驅策他們工作。而這種做法之所以不再風行,主要是因為工業化創造了大量財富。富裕的社會甚至連失業人口都養得起,因此恐懼就失去了原本的驅策力。而實施工會制度的主要目標,就是不容許管理者動輒拿恐嚇當武器;的確,工會運動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正是勞工抗拒雇主把恐嚇當作迫使他們工作的手段。 恐懼不再是員工工作的主要動機,其實有莫大的好處。由於恐懼的威力太強大,除非在緊急狀況下,不宜輕易動用。更何況我們經常都誤用了恐懼。當面臨共同威脅時,團體中每一份子反而會團結在一起。英國人在鄧克爾克大撤退之後的表現就是最好的例證,共同的危險是激發英國人奮發圖強的最大力量。但是對團體中某個特定人物心生恐懼則會導致分化,削弱團體的力量,無論是運用恐懼為手段的人或受到恐嚇的人都變得腐化墮落。因此不再把恐懼當作工作動機,實在是一大成就,否則根本不可能在工業社會中好好管理員工。 但是,單單靠消除恐懼,並不能激勵員工,只是製造了一段真空,這和某些人際關係專家的說法恰好相反。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既然員工不再恐懼,他們工作的動機自然會提升。我們必須主動創造正面的誘因來取代恐懼。這是管理者今天所面對的最核心、最困難、也最緊急的任務。 此外,人類有辦法控制自己究竟要把工作做到多好,以及做多少工作,也就是控制生產的品質和數量。他積極參與整個流程,而不像其他資源都只是消極參與,針對預設的刺激被動地給予預設的反應。 在徹底機械化的作業中,生產速度和品質表面上似乎完全由機器決定,實際上工人才握有決定性的控制權。我們幾乎不可能找出人力之所以能擊敗機器的真正原因,但是正如同拉丁諺語所說,即使拿耙子——或輸送帶——大力鏟除人性,人類的本性仍然堅定不移。在並非由半技術性操作員控制的半自動化機械作業中,換句話說,在所有具備了文書、技術、專業或管理性質的工作中,人都掌握了絕對的自主權。 新科技的發展更助長了這種情況。工廠中不再有人負責「照管」機器、處理與裝填物料、啟動和關閉機器等半技術性機器操作,全都改由機器自行控制。結果,工人不再按照機器的步調來工作,反而負責設定機器的工作步調,透過對機器的設定、指令和維修,決定機器該做什麼,以及做到什麼地步。工人握有完全的控制權,由於生產流程已經整合,每一位工人控制自己這部分工作的方式形成了整個生產作業的績效。在現代的大量生產和流程生產作業中,工人的參與是根本要素,很可能也是最關鍵的控制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