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攸關生死的前哨戰 在通往山海關途中,大明朝雖然還保有一座寧遠城,但是雙方經此一戰,在氣勢上和實際戰鬥力上已是高下立判。寧遠城已是皇太極囊中之物。山海關的命運呢?誰知道? 一六四○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當大清國皇帝皇太極再次派大軍進行圍困山海關外的重鎮錦州,和奪取周邊要地松山、杏山和塔山時,明朝皇帝朱由檢體察到,這個擾攘中國東北部二十餘年的少數民族,這一次對奪取大明江山是在玩真的了。 當大清國還是「後金」時期(一六一六年至一六三五年),開國者努爾哈齊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就陸續完成了長城外遼河東西岸女真部落的統一;也藉由武力和聯姻的兩手策略使蒙古各旗、盟來歸;更將明朝藩屬朝鮮王國收為己用。至此,他不但沒有後顧之憂,而且在土地、兵員和資源上,達到了不虞匱乏的境況,儼然從一個不見經傳的明朝藩屬小土司──建州衛的身分,轉變成為與大明皇朝平起平坐的對等地位。 由於從後金到大清,在與明朝無數次爭戰的結果,山海關外的錦州和寧遠,已是明朝在遼東僅有的兩座重要城池,雖然孤懸關外,但因城堅將勇,清軍始終無法打通這一條前往山海關之路。 十四年前,後金政權的「英明汗」努爾哈齊親征寧遠,與明將袁崇煥激戰兩日,大敗而歸。自認興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這位老將,首嘗敗績以後,竟然激憤而死。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長一段時期,清軍放棄攻取錦州和寧遠,捨近而遠,繞道從西面假道內蒙古入關擾亂中原的原因。 從一六二九年(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起,清軍曾四次由內蒙進入長城,侵擾河北、山西、山東各省大片土地;甚至直逼京師,在盧溝橋上馳騁,在北京城郊牧馬。但不旋踵就得攜帶著大批的俘虜、糧食和戰利品從原路回到關外老家去。 原因何在?後來建立大清國成為第一位皇帝的皇太極說:「終有山海關控扼其間,則內外聲勢不接,即入其他口﹝按:指長城其他關隘如喜峰口、古北口等)而彼得擾我後路。」 經過多次嘗試失敗後,他知道,要進關奪取大明江山,惟一可行的途徑就是經由錦州、寧遠而進入山海關。因為山海關是阻隔長城內外的門戶,捍衛北京的重要屏障。山海關距北京城祇不過七百里,一片平原,以騎兵為主的清軍,快馬加鞭,不過三天就可以到達北京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