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九種銷售方式的創新概念(之3) 3 本田機車:小就是美 在本書的前言中曾經提過,許許多多周密的計畫不見得能夠獲得成功,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計畫,卻完全是意外得來的。在商場上有數不清的事例能夠做為這句話的證明。其中之一就是想要打進美國摩托車市場的本田機車公司(Honda),當年所採取的行銷策略。 本田機車進攻美國市場之初,日本母企業對前進美國的子公司限制相當多,尤其是財務上並沒有全力支援,因此在美國的本田公司無法全力進攻,開發全新的市場。也因為財務預算太少,本田公司只派出極少數的工作人員前往洛杉磯,而在當地所租用的貨倉也只夠存放每一種款式各五十輛的摩托車。 當時日本總公司已經決定好目標市場,把行銷的重點擺在最新款式的高級重型跑車,以求取較高的銷售利潤和市場上的獨特地位。(不過據說這樣的決定有其他的原因,本田公司的總裁認為那些重型機車的把手非常特殊,形狀很像是佛陀微彎的眉毛,而在篤信佛教的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極佳的預兆,肯定能夠大賣。) 但是實際上,這些重型機車賣得並不好,而且當時他們在一些功能設計上也的確有些麻煩,為了符合長距離的使用,銷往美國的重型機車在設計上必須和本土所銷售的機車有所不同。 由於經營成績不佳,洛杉磯的分公司只能提供員工自己公司的摩托車做為交通工具(當然汽車是別提了)。而本田公司總裁一直有個原則,希望提供人們最經濟的交通工具,因此他們設計了一些50 c.c.的輕型機車,剛好提供給洛杉磯的員工做為上下班以及洽談生意的工具。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這些輕型機車居然吸引到大眾的注意,各地經銷商紛紛向本田公司詢問,要求把這些小車拿到市場上銷售。剛開始,本田公司並不歡迎這樣的要求,因為他們還是想把目標鎖定在重型機車上面,不希望因為兼賣小車,而影響到本田機車塑造起來的形象。然而為了增加收入,以改善重式機車的機械設計,本田公司終於同意把部份的輕型機車推到市場上銷售。 但是為了維護本田公司努力所營造的形象──如果你看到重型機車,那必定是本田機車──他們把輕型機車的銷售點排除在以往的經銷商之外,而選在郊區的大型商場銷售,希望能夠區隔出不同的市場對象。這個策略增加了本田機車的行銷深度和廣度,而從整體看來,本田機車確實也達成當初母公司所要求的目標。根據位於加州爾灣市(Irvine)的機車工業商會的資料,在1998年所賣出的四十萬三千輛摩托車中,本田機車的占有率已高達26%。 4 愛迪生發明公司:不只是製造產品,還要靠創意賺錢 從一個最初的構想開始,到產品正式上市的整個流程所花的時間,各種行業都不相同。比如說醫藥工業,一種藥品從研發到正式銷售,可能要花費十年以上的時間,因為其中必須進行無數次的實驗,成功之後,才可能獲得醫藥主管機關的核淮上市。但是在電腦業中,這樣的過程就要快得多了。 電腦界行銷人員計算產品的生命週期,通常是以月計,而非以年計,很明顯的,一個全新的電腦處理器出現,可能無法在市場的主流上持續太久。 不管產品成形所需的時間長短,只要牽扯到商業上的銷售過程,其間所產生的繁雜問題以及令人沮喪的感覺,都會讓以創意為主的發明家和科學家難以忍受。對偉大的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來說,他曾有過一段時期,對所發明的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出現的繁雜問題感到不耐煩,而決定離開位於紐瓦克(Newark)的製造工廠,多留點時間專注於他最喜愛的發明工作。 1876年,愛迪生用他最近一個發明「股票行情機」(stock ticker)的收入,在距離紐約市約25哩的蒙羅公園市(Menlo Park)成立「發明家工廠」。這是美國史上第一個以市場取向為目標的發明研究室,顛覆了以往實驗室都是學術性質的模式。 這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物,其中包括工廠、圖書室、化學實驗室,和不可或缺的辦公室,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規模變得非常龐大。 這個發明研究公司的器材都非常昂貴,愛迪生提供員工最高級、最先進的研究工具,比如顯微鏡、測光器、電流測量儀等,他甚至裝設了一個龐大的蒸汽引擎,以供緊急電源之用,工廠的電子器材也都是當時最尖端的科技產物。 不過愛迪生多少還是保留了一點老闆的想法,他為手下的發明家設計一種評估表現的成績表。據說他還曾經向朋友談過,希望這家發明工廠能夠每十天就出現一個簡單的新發明,每半年就完成一個了不起的大發明。 當然他也以身作則,不斷的以素描和繪圖的方式勾勒出他的新構想,在這家公司除了愛迪生本人之外,只有他的首席研究員查爾斯•貝奇勒(Charles Batchelor)擁有公司部份股權,其他的都是只領薪水的職員。 順便一提,愛迪生有時候還真的蠻像卡通裡出現的怪教授,一頭又長又亂的頭髮,不只是外型,連行為上也很像是想法古怪的天才發明家。他能夠隨時打個盹,一醒來又是精神百倍,或者是接連工作好幾天不閤眼,接著一睡就睡滿36小時。 愛迪生的發明工廠利潤相當高,主要來自於企業授權的專利收入,也就是說將愛迪生的專利構想轉變成高獲利的商品,而不是只有製造成上市的產品銷售才能賺錢。在愛迪生經營發明工廠的六年內,成功的申請了超過四百件的專利產品,而發明工廠的所有專利產品超過一千件。 在往後的年代中,一個構想的專利授權往往比實際生產商品賺得更多,美國商業史上最近的例子是傑•渥克(Jay Walker,請參閱創意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