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3之1) 3 魏安西將軍、雍涼都督夏侯楙,聞孔明分兩路大軍入侵,驚得面如土色,不知如何禦敵。只是下令聚集諸路軍馬,死守長安。雍州太守郭淮急忙勸道﹕ 「孔明攻打祁山,必先西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督不可畏敵如虎,未經一戰,退守長安,拱手讓出關中大片土地。」 「孔明從北邊殺來,趙雲從西邊攻來。本都督沒有分身之法,不固守長安,如何禦敵?」夏侯楙哭喪著臉嚷道。 郭淮見這位皇家駙馬,飽食終日,一無所能,實是飯桶。便又趕緊教他,可速即提兵前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守城,一邊上表告急,請朝廷派援兵,抵禦箕谷趙雲之軍。這樣不但長安可保,而且蜀軍可破。 夏侯楙聽了頓覺有理,立即派人上表告急,留下郭淮鎮守長安,自己提兵前往三郡禦敵。 郭淮料他不是帶兵打仗的材料,急忙又攔道﹕ 「都督一統雍涼大軍,應該坐鎮長安節制各路人馬才是,前往三郡守城備戰的事,就交給郭淮吧!」 「胡說,本鎮留在長安,豈不被你看是畏敵如虎。你給我留在這裡,丟了長安,我要你的腦袋。」 夏侯楙瞪著一雙金魚眼,根本聽不進郭淮的忠告。他以為守三郡、守長安都是守,不過一回事,留下來反而被人看輕。 郭淮苦勸不聽,只好讓他去了。 告急表章傳到魏都洛陽永寧宮,魏明帝曹睿看後,便對尚書孫資問道﹕ 「朕繼位之初,曾問賢卿,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更不能允許三國鼎立。先伐蜀呢?還是先伐吳?卿曾答道﹕固守待變,可統天下。可如今蜀中未見有變,反而殺上門來了,這是為什麼?」 孫資見問,不知如何回答,只作尷尬狀。 他雖是秩比二千石的內廷尚書,卻掌魏朝機密多年。當初明帝問策,他的回答並非毫無依據。他是對他所掌握的各國情勢,經認真分析、長期思考之後,才得出來的最佳對策。 當初,蜀漢劉備新喪,國內又有以李嚴為首的劉璋舊部,和以諸葛亮為首的劉備新黨,兩個新舊集團明爭暗鬥,隨時可能爆發內戰。東吳文臣武將又處在新舊交替之際,也有許多內部矛盾,兩國都有許多因素可能發生變亂。 而且魏國連年征戰,國力也需要恢復。因此他當初認定,固守待變,實為上策。 現在孔明興兵犯境,實屬意料之外。眼前以蜀國人力物力而言,斷無興師動眾之理。孔明這樣違逆常規,窮兵黷武,其目的何在,真是不可捉摸! 孫資左思右想,難得究竟。只好隨口應變,道﹕ 「諸葛亮詭計多端,神機莫測。這會不會是蜀中空虛,他就來個以攻為守,虛張聲勢呢?」 「以攻為守,虛張聲勢?」魏明帝覺得不對。蜀軍打的是「光漢復劉」的旗號,喊的是「收復故都」的口號。而且兩路大軍矛頭所向,直指長安。這哪兒是虛張聲勢呢? 「依賢卿之見,現在是徵調各路大軍禦敵呢?還是固守不動,以逸待勞,觀其虛實?」魏明帝沉吟片刻又道。 孫資確實心中無數,也看不出蜀軍虛實,不敢再亂設謀。就說自己才疏學淺,鬥智鬥勇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還請明帝設朝,群策群力,才能識破諸葛亮有何意圖,定出破敵之計。 魏明帝准其所奏,次日就在太極殿請各位大臣議事。 太尉華歆率先奏道﹕ 「不論是派兵迎擊,或是固守不動,關中的兵馬都必須有一個能攻善守,可與諸葛亮相匹敵的統帥。夏侯駙馬未經大戰,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皇上應該另選都督,統帥雍涼諸路軍馬。」 華歆是三朝元老,又是曹魏的開國功臣。他是以國事論用人得失,並無個人私心,也不怕得罪皇親國戚。所以,他的話音一落,就獲得一片稱許之聲。 雍涼換帥已經達成共識,但是用誰取而代之呢?這又是牽動各方利害關係的話題,眾大臣都在心裡選擇自己滿意的人選。 「老臣以為應派大將軍曹真,方可確保兩京無事。」 首先發表己見的是司徒王朗。他也是白髮老臣,德高望重,對曹魏王朝忠心耿耿。他保舉曹真,也是出於公心。 曹魏開國之初,就定長安、譙、許昌、洛陽、鄴為五都。長安、洛陽都是京都之一,曹真是大將軍,統領全國軍馬。王朗舉曹真兼督雍涼,既可保兩京,又能調全國兵馬,他以為這是一個最省事的辦法。 太傅鍾繇卻以為不妥。他認為曹大將軍統制全國兵馬,禦西蜀,防東吳,又兼京都的保駕大任,絕不能出鎮一方,顧小失大,本末倒置。 他願保舉一人,定能與諸葛亮匹敵,殺退蜀軍兩路兵馬。 鍾繇也是三朝元老,魏明帝對他十分敬重,便傾身問道﹕ 「不知老太傅所舉何人?」 鍾繇知道自己一說出此人,就會有爭議,就先借先帝之口定調道﹕ 「當初文皇帝託孤,他是託孤大臣之一。一向為先帝所倚重,是一個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帥才。當初先帝還特地交代今上﹕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