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效應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了解一個簡單的事實: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只要指出實際的成就——儘管最初還在逐步累積的階段,然後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呼應具體可行的經營理念。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其他人逐漸了解並察覺公司正在加速向前衝,他們因此也會團結一致,熱情支持。我們稱之為飛輪效應,飛輪效應不只會發生在外部投資人身上,也能凝聚內部員工。

我要在這裡分享一下研究期間發生的小故事。在研究的關鍵時刻,研究人員幾乎要發動叛變。他們把訪談紀錄重重摔在桌上,問我:「我們一定得問這些笨問題嗎?」
我問:「你指的是什麼笨問題啊?」
「就是關於他們的決心、團結,還有如何管理變革之類的問題。」
「這不是笨問題,而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回答。
一位研究人員說:「但許多領導轉型的企業主管都認為這是笨問題,有的人甚至不明白我們的問題到底要問什麼!」
「沒錯,我們還是得繼續問這個問題,」我說,「在所有的訪談中,我們的問題都必須一致。此外,正因為他們不明白我們的問題,所以反而更有趣。所以,繼續想辦法問出答案吧,我們必須了解他們如何克服員工抗拒改變的問題,讓公司上下團結一致。」

我原本認為,如何讓公司上下團結一致,絕對是設法推動轉型的企業領導人最大的挑戰之一。「我們怎麼樣才能掉轉船頭行進的方向?」「怎麼樣才能讓員工願意為新願景奉獻心力?」「我們怎麼樣鼓勵員工團結一致?」「員工怎麼樣才會願意接受改變?」
令人訝異的是,我們發現,「從優秀到卓越」的企業領導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並不是員工凝聚力的問題。

顯然「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並不是登高一呼,員工就團結一致,竭誠奉獻,他們以純熟的手腕來管理變革,但是卻從來不曾花很多時間認真思考如何管理變革的問題,似乎他們對一切都瞭然於心。我們發現,當有了適當的條件時,員工的投入、團結、激勵和變革等問題,都自然會迎刃而解,完全不成問題。

就拿克羅格為例好了。如何讓五萬多名員工——包括出納、包裝工人、倉儲管理員、農產品清洗員等等——全都接受即將改變整個雜貨店作業的激進新策略呢?答案是,克羅格並沒有設法讓他們全都接受,至少不是靠一次大活動或大計畫來達到這個目的。

領導克羅格轉型的第五級領導人賀陵告訴我們,他們避免採取任何激勵措施,反而開始推動飛輪,以實際的績效證明計畫的確行得通。「我們想辦法讓員工親眼看到我們的成果,」賀陵說。「我們按部就班地實施計畫,設法產出成功的結果,因此員工會從我們的成功中得到信心,而不是只靠空口說白話來激勵他們。」賀陵明白, 當提出大膽的新願景時,如果要得到員工的支持,必須朝著新願景不斷轉動飛輪——從第二圈到第四圈,第四圈到第八圈,然後第八圈到十六圈——然後說:「有沒有看到這件事情進展得多麼順利呀?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就是我們未來要走的方向。」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比較不喜歡在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時候,就對外大肆宣揚偉大的目標。他們只是開始轉動飛輪——先深入了解,然後採取具體行動,一步接著一步,一圈接著一圈。等到飛輪慢慢累積了龐大的動能之後,他們才抬起頭來說:「嘿,如果我們一直這樣推動下去,沒有理由達不到目標。」

舉例來說,紐可在1965年開始推動飛輪,起初只試圖避免踏上破產的命運,後來則因為找不到可靠的供應商,而開始建立起第一座自己的鋼鐵廠。紐可的員工發現,他們有辦法把鋼鐵煉製得比別人好,也比別人便宜,因此後來又建了兩座迷你煉鋼廠,接著又建了三座廠。開始有客戶向他們採購,然後又有更多的客戶上門!一圈又一圈,年復一年,飛輪累積了充足的動力。在1975五年左右,紐可人猛然醒悟,如果他們一直推動飛輪,紐可將可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獲利率最高的鋼鐵公司。波爾曼解釋:「還記得1975年有一次我和艾佛森談話的時候,他說:『波爾曼,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鋼鐵公司。』1975年欸!我問他:『那麼,你打算什麼時候成為全美第一?』他說:『我不知道。但是只要我們繼續做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我們不能成為全美第一?』」儘管花了20年才達到這個目標,但是紐可一直努力不懈地推動飛輪,終於成為《財星》一千大企業排行榜上最會賺錢的鋼鐵公司。

 

命運環路

我們在對照公司身上,卻看到截然不同的發展形態。對照公司不是先默默思考需要採取什麼樣的做法,然後將之付諸實施,他們通常都大張旗鼓推出新計畫,宣稱目的是「激勵士氣」,結果成效往往無法持久。他們總是企圖藉著一次決定性的行動、一項偉大的計畫、一個殺手級創新構想,或剎那間奇蹟出現,略過紮穩根基的階段,直接一舉突破。他們會把飛輪朝一個方向推,然後停下來,改變路線,朝另一個方向推——然後又停下來,改變路線,把飛輪推往另外一個方向。這樣反反覆覆幾年後,對照公司無法持久累積動能,墜入了所謂的「命運環路」中。

 

當你讓飛輪說明一切時,你不需要熱烈宣傳你的目標,其他人自然能從飛輪累積的動能看出你的方向。「嘿,如果我們一直像這樣努力下去,看看我們可以到達什麼樣的地步!」當員工自動自發地想發揮潛力,展現績效時,他們已經自行訂定了目標。

(摘錄自《從A到A+》第八章)

↑TOP

  | 觀點一 | 觀點二 | 觀點三 | 觀點四 | 觀點五 | 觀點六 | 觀點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