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把石頭翻開,看到隱藏在下面的潦草痕跡時,你要不就把石頭放回去,要不就說:『我的責任就是翻開石頭,看看下面到底寫些什麼。』即使你看到的東西可能嚇得你魂飛魄散。」這是必能寶主管普杜(Fred
Purdue)曾經說過的話,我們採訪過的任何一位必能寶主管,可能都會說同樣的話。老實說,談到必能寶在全球市場的定位時,他們都顯得有一點神經兮兮而且情不自禁。「我們的文化非常痛恨自滿。」一位主管說。「不管我們剛達成多大的成就,永遠都還不夠好。」另一位主管也說。
必能寶在新年第一次主管會議中,總是會先花15分鐘來討論前一年的表現(幾乎總是成績輝煌),再花兩個小時討論可能阻礙公司前途的「埋在石頭下那些可怕的訊息」。必能寶的業務會議和大多數公司那種啦啦隊式「我們真卓越」的銷售會議截然不同,直接面對顧客的銷售人員可以在會議中質疑和挑戰經營團隊。這種討論的方式是必能寶公司行之有年的傳統,員工可以站起來告訴高階主管公司哪些地方做錯了,直接把殘酷的現實攤在他們眼前,並且說:「你看!你們應該好好注意這個問題。」
與必能寶公司對照之下,地址印刷機公司的案例說明了一個重要觀點。像艾胥這種深具領袖魅力的強人,很容易就變成驅動公司前進的真正動力。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們在許多對照公司都看到類似的情形:公司由強人主導一切,或是領導人令員工望之生畏,員工擔心領導人的反應——他會怎麼說,怎麼想,怎麼做——勝過於擔心外在現實,以及外在環境對公司可能產生的影響。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章談過的美國銀行嗎?美國銀行的經理人在還沒摸清執行長的想法之前,一聲都不敢吭。但是,我們在富國銀行和必能寶都看不到這樣的情況,這些企業的員工花更多時間來操心可能受忽略的嚴重問題,勝於擔心高階主管的感覺。
多問問題,不要直接給答案
1973年,從父親手中接掌執行長一年後,沃澤爾的公司瀕臨破產邊緣,幾乎快繳不起貸款。當時的華德公司(Wards)販賣各種電器音響,沒有完整的經營概念。但在未來十年中,沃澤爾和他的團隊不但轉敗為勝,而且電路城的經營概念創造了驚人的績效,從1982年到2000年1月1日,股票表現超越大盤,是市場整體表現的22倍。
當沃澤爾開始扭轉乾坤,領導公司從破產邊緣到表現耀眼時,別人問他要把公司帶到哪裡去,他給了一個了不起的答案:我不知道。他和地址印刷機公司的艾胥這類的領導人很不一樣,他不願直接提供「答案」,相反的,當他找對了人上車後,他不給他們答案,反而拋出問題。一位董事說:「沃澤爾是個懂得激發火花的人。他很懂得問問題,開董事會的時候,經常出現精彩的辯論,絕不會只是花拳繡腿的表演,你沒有辦法只是靜靜聽完報告,然後去吃中餐。」的確,沃澤爾問董事的問題,比董事問他的問題還多,像他這樣的大企業執行長真是罕見。
每一家「從優秀到卓越」公司的領導人都和沃澤爾一樣,以蘇格拉底式的作風來管理企業。而且他們之所以不斷問問題,也只有一個理由:想了解真實的情況。他們不是為了操控局面而問問題(「你不同意我的看法……嗎?」)或怪罪、貶低他人(「為什麼你把這件事搞砸了?」)。當我們問,他們在轉型期中怎麼開主管會議時,他們說,他們花很多時間在「了解狀況上」。
「從優秀到卓越」的企業領導人尤其善於利用沒有正式議程、不須討論行動方案的非正式會議,和公司主管及員工接觸。他們會以問問題的方式展開討論:「你有什麼想法嗎?」「能不能講給我聽?」「能不能幫助我了解得更深入一點?」「你覺得有什麼問題須要擔心嗎?」沒有議程的非正式會議慢慢演變成論壇式的討論,現實狀況都一一浮上檯面。
推動優秀公司邁向卓越時,領導人不見得需要事事成竹在胸,想好答案,然後再激勵員工追隨你的願景。反而應該抱著謙虛的態度,承認自己對狀況還不是很了解,提不出好的答案,然後拋出能激發出最佳洞見的問題。 |
(摘錄自《從A到A+》第四章)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