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MIT(麻省理工學院)成立於一八六五年,從創校開始,即標榜「知識要追求廣博和有用。」這所學校催生了無數發明,從盤尼西林和維他命A的化學方程式,到第一架登陸火星的機械上,乃至目前多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在數位化資訊科技的成就,其創造發明之質量,卻令人敬佩。
傑出校友代表
這所學校培養許多著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就華人世界而言,諾貝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出身於此,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是校友。台灣科技界和學術界很多楚翹是這裡出身的。MIT校史中刊載校友有十位得諾貝爾獎,校友創告了四千多家公司,例如惠普科技(HP)、麥道飛機(McDonnell
Douglas)、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以及英岱爾(Intel)等等。
活潑又傲骨的MIT文化
我認為MIT的校園文化之中,師生互動的活潑和傲骨,最值得在此一提。作者回憶當年選修熱力學,作業中有一道題目很難,衝著教授曾說「辦公室的門永遠為學生敞開」,於是上門請教,只希望能得到一點兒指點或提示。結果教授卻把它演奱成即興的口試和討論,要他在身邊的黑板答覆、演練其詢問。結果他有許多細節說不上來。霎時教授不再微笑,他說「很明顯你還沒有準備好討論問題,我很忙,如果沒準備好問題,請不要再踏進這裡。」
大學不是中小學,當學術沾染太多浪漫,校園有了拈輕怕重的想法,學術這棵大樹會枯黃,它怎麼庇蔭國家社會呢?
因暴風雪而沒有登頂,不用覺得羞恥
在這樣嚴格的大學求學和研究,免不了有人遭到淘汰和挫敗。這是為了維持學校的水準,你不可能為了幾位不適應的人去改變學校的文化。因此作者指出:MIT就是這樣,你可以轉學,轉學一樣可以過得很好,無需看不開。作者認為「爬聖母峰,因暴風雪而沒有登頂,實在不用覺得羞恥」,在這樣一流的學校學習,有勇氣接受考驗就很不錯了,失足實在不必羞恥。
此外,這本書也能拿來做為發展高等教育的參照點。這本書的出版,不是鼓吹把MIT搬來台灣,實際上想搬也搬不過來。我們能做的是拿它與借鏡;了解別人,砥勵自己,提升大學的水準。
(本文摘錄自《創意工廠MIT》導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