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每個國族人民身分認同、養成自我意識的根源,正如薩伊德(Edward W. Said)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書中批判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扭曲,近年來臺灣人也開始反省,如何走出各個帝國主義與文化霸權的後殖民陰影。
知道李白、杜甫,卻不識賴和、楊逵
長期以來,臺灣人所接受的歷史教育是對於大中華文化的認同,對於自己本土文化的認識卻極淺薄。於是我們知道有李白、杜甫,卻不認識賴和、楊逵,可以琅琅上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卻不曾讀過「浩蕩江波日夜流,遙看五虎看山頭」這樣描寫臺灣本地山水的詩句。
幸而時代已經在改變。從二十世紀八○年代興起第一波民主運動以來,民主化與本土化思潮,一波一波深入臺灣人心,不分男女老少、士農工商,甚至省籍。二千年新舊政黨輪替,就是呼應這波思潮的最好證明,而接下來,一個刻不容緩的工作是︰臺灣文化主體性的建構與認識。
古人常說,讀歷史可以鑑往知來,現代的史學家則認為歷史最重要是解答「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往何處去?」等等身分認同與自我意識的問題,而終極目標,則不外乎確立一人一族,一鄉一國的主體性。
文建會推動臺灣歷史與人文的奠基工程
二○○四年陳總統提出建構【臺灣大百科】計畫,即是為了落實文化自主權,呈現臺灣特色知識的具體作為。在此理念下,文化建設委員會總其大成,結合國家資源、民間力量,積極推動臺灣歷史與人文的奠基工程。
就內容蒐集、史觀新學、編纂審訂、編輯裝幀上,因為工作團隊努力付出,增補了不少以往臺灣文史者所不及之處,這套臺灣史料的出版,不但成為臺灣文史研究者必備的工具書,更是一般國民大眾認識臺灣最好的選擇素材之一。此書自出版以來,引起各方熱烈報導與討論,紙本書並一再增印。如今【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九冊,以及「方志」、「契約文書」多冊又將出版,可預見的是臺灣主體的研究之路,將跨出更大一步,也期盼此書籍的出版,將會讓臺灣人民有更多的機會瞭解臺灣進而愛上臺灣。
(本文摘錄自《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府志》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