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猴子善於模仿人類,因此古代便發展出「猴戲」,即訓練猴子上台表演的馴獸節目。
猴戲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禮記》記載:魏文侯好古,本想靜下心來,聽聽雅樂,孰料竟覺得枯躁乏味,昏昏欲睡。後來他一聽新進的樂府,馬上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接著他再看看侏儒表演滑稽的猴戲,立刻精神大振,興奮得不得了。孔子的弟子子夏搖頭嘆息,感慨老師的不世治國之學與雅樂一樣遭受遺棄。從此,鄭衛的靡靡之音氾濫天下,而雅樂則日漸衰微。
到了六朝時期,由於生活安逸,猴戲在城市和鄉村都很盛行。<猿猴賦>即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猴戲的盛況:
余酒酣耳熱,歡顏未伸,遂戲猴而縱猿,何襄瑰之驚人。載以赤幘,襪以朱巾。先妝其面,又丹其唇。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或長眠而抱勒,或嚄咋而齟斷。或顒邛而踟躕,或悲嘯而呻吟。既似老公,又類胡女。或低眩而擇風,或抵掌而胡舞!
猴戲的生動表演,很快就進入了大內,受到皇室成員的喜愛。據說南朝宋、齊、梁、陳的宮廷裡,經常有猴戲上演,皇室家眷、王公貴族都極喜歡。齊宮中有三朝四十九設的樂舞表演,其保留戲目是「獼猴幢戲」。梁宮中令貴族們百看不厭、令人興奮的也是「獼猴幢戲」。陳宮中,興王最喜好猴子百戲,他歸坐齋中,經常自執斧斤,親演沐猴百戲,並且演得投入而興奮。
隨唐時期是中國猴戲的鼎盛階段,當時國家強盛,人民富足,節令假日繁多,猴戲普及而熱門,詩人描述了猴戲的盛況:「非熊非羆,為猿為猴。」獼猴生動感人的表演,也引起詩人的感嘆:「獼猴當教得,人何不奮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