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10日上午九點半,台北,在「躍進的台灣」進行曲的伴奏下,公會堂上空響起三發禮砲,號稱四十年來一大躍進的台灣博覽會正式開幕。一千五百隻和平鴿紛紛飛向青空;祝賀表演的飛機,從天灑下鮮艷的傳單;燦爛的慶祝煙火,瀰天漫地;第一會場正門前,洋服紳士、和服仕女、旗袍女郎,一長列的觀眾排隊等待進場……。就從這個晴朗耀眼的秋日開始,台北城足足熱鬧了五十天,台灣島也跟著喧騰了五十天,這,究竟是什麼大事?
六十幾年過去,台北,同樣也是在秋天,一個年輕的台灣史研究生程佳惠,在舊書攤看見一幅迷人的彩色舊地圖,上頭寫著「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鳥瞰圖」,她不解,問老闆,老闆拿出更多那場博覽會的徽章、大小地圖、參觀券等各色收藏品,頓時,她感到「巨鼓齊鳴,心房劇震」。後來,她開始鑽入這場博覽會的研究。從各種圖文資料,和訪談博覽會親身參予者的過程中,她彷彿也看見了從1935年10月10日開始的,那五十天的大熱鬧。隨著研究的進展,她理解了這場熱鬧背後的各種脈絡,以及它在台灣史上的意義,不管是對殖民統治者、還是對一般老百姓,它的的確確是一幅深刻而真實的──殖民地台灣的縮影。這便是本書作者程佳惠和台灣博覽會「結緣」的經過。
那麼,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英文為The Grand Sight of Formosa Exhibition
for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Year of Its Foundation
Under Japanese Rule,這個中英名字都古怪而長的博覽會,到底是怎樣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的呢?程佳惠用樸實簡潔的筆法、明白有利的析論,為我們揭示了這場大博覽會豐富多彩的面貌:
什麼叫做「始政紀念」?台灣民族自覺人士如何「反始政」?
文化、產業、國防,當時的台灣負擔了多少殖民地的任務?
在1935當年421大地震重創中台灣的陰影下,當局如何全台大動員力推博覽會?
博覽會吸收了多少歐美世界博覽會的經驗?展覽館體現了什麼樣的國際風格?
除了日本各地及其殖民地外,還有哪幾個國家來台參展?
台灣博覽會帶來了多少產業、商貿、觀光、文化上的效益?
海報、廣告、明信片、紀念戳,表現了什麼樣的殖民地──台灣意象?
高達三分之一的台灣人參觀了博覽會,是如何宣傳動員的?
許多台灣人逛完博覽會比從月宮遊玩回來還要高興,他們到底開了什麼眼界?
為什麼連北港媽祖也來湊博覽會的熱鬧,坐火車到台北來個超級大遶境……
「自有台灣以來未曾有過的熱鬧!」當我們看完全書後,也許會認同1936年朱點人的小說《秋信》裡頭人物的津津樂道。大量的精采圖片,則生動再現了這五十天的熱鬧,從壯觀的會場空照圖、人潮湧動的會場景觀、電光霓虹閃爍迷離的夜間城市造景,到飛簷綠葉的紀念版海報、雕鏤精美的會員紀念章、風格綺巧的紀念戳,一一收錄,不但是典藏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精緻圖文書,更是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潮流下的最佳歷史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