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好大好長的冰棒哦!幹什麼用的?可以吃嗎?」
一群科學家在靠近北極冰原的格陵蘭島(Greenland)上找到了最厚的一層冰原,他們從其中切除一根約三公里長的圓形冰柱。很多人看到這麼巨大的冰棒,都以為這群人窮極無聊(在整年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上,這並不稀奇),又在「沒事找事做」。其實不然,這群科學家這麼做不是為了在金氏紀錄簿上留名。他們的目的是希望從這根大冰柱上的層層積雪來重建地球一段遙遠的歷史。
從一圈圈「冰輪」望穿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一棵樹的年紀可以由其年輪圈數的多寡而定。此外,年輪圈與圈之間的密度與形狀變化也提供了相當多的線索,讓我們推論在歷史上某一年的氣候狀況。但古樹再老也不過幾千年,對我們想知道的幾萬年前的「史前史」是無能為力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冰河時期所殘留下的冰原。因此科學家就萬里迢迢的跑到格陵蘭的冰原上去挖出了這麼一根大冰柱。就像樹的年輪一樣,這根冰柱也充滿了歷史。最重要的是要量一量柱上一層一層積雪的厚度及凍冰的疏密度。前者可以告訴我們在那個時段,雪到底下了多久;後者可以告訴我們當年雪凍成冰時的速度有多快。
從冰柱的上端往地心方向的另一端探測過去,一圈圈「冰輪」的鬆緊度確實可以使科學家一眼就望穿了歷史。但這種靠肉眼掃描所描繪的抽象歷史現象往往是太主觀,而且敘述也很粗糙。所以科學家必須以精密現代儀器去幫助他們重建歷史的細節。比如說,科學家可以用電學的儀器來測量冰柱中心層的導電度,因為從所測得的導電程度可以算冰層中含酸度的比例。如果導電度忽然降低,則我們馬上知道冰雪中的含酸度已被其他的中性物質所稀釋了,而這些中性物質多半是風吹所帶來的灰塵。利用這種測量冰柱中導電量多寡的方法,這一組格陵蘭島上的科學家,發現在兩萬年前到四萬年前之間,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無常,而且變化非常快速,往往在一年內就會有兩、三次的大變化,每一次總會有乾燥的熱風,吹起一大片的灰塵。幾乎在同一時期,降雪量也相當不穩定,往往在一、兩年之間,降雪量忽然增加數倍之多。
溫室效應的聯想
這種非常不穩定的氣候變化,帶給我們一項啟示:人世無常,凡事不必太早下結論。例如對「溫室效應」這個令現代人有所警惕的現象,也許必須賦予新的註解。假如地球上的溫度變遷是緩慢而漸進的,則人為的溫室效應所帶來的熱度之急速上升,確實是值得我們擔心的;但假如地球的溫度變化本來就是不穩定,而且變異度也相當大,則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溫差只不過是諸多變化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也許從歷史的眼光看,這變化真是微不足道呢?所以說,現代人少見多怪,見「熱」心驚,講起來也許真是杞人憂天哩!
由格陵蘭島上的大冰棒竟然可以和溫室效應有所關聯,你說科學是不是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