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中有許多不可解的事物,有心人喜歡動動腦筋去為這些生命裡的謎找答案,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就是科學的原動力。所以科學研究的源由應該是很生活化的,但一般人卻經常誤解科學是個很冷酷刻板、且高不可攀的學問。
《用心動腦話科學》藉由生活週遭的事物來介紹近年來科學上的新發現,有時提出一些問題,有時試著為人類的文化史做註解。

作者只有一個信念:生命的動態會讓我們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多采多姿!

 

  新加坡的朋友來訪,送一大盒燕窩。大夥兒一邊敘舊,一邊就蒸一鍋貨真價實的冰糖燕窩來品嚐。而且迎春佳節也補一補,讓心裡肚內都清涼一番。隔鄰的老吳恰巧在座,連下兩碗之後感慨的說:「咱們這東方的古老民族,真是民以食為天,什麼都吃,連燕子的唾液都不放過。不過說實在的,這玩意兒,真是清涼可口,我再來一碗。」

  十歲的兒子也在一旁插嘴:「燕窩可以吃,其他鳥類的窩巢為什麼就吃不得呢?」我覺得機不可失,就順便來一次機會教育,連忙回答他說:「其他的鳥類雖然不能吃,但假如人類不去任意破壞鳥類的生態環境的話,鳥巢也可以為我們反映出許多天候有關的科學知識哩!」

吃得苦中苦的鵝上鵝

  「怎麼說呢?」兒子與老吳一齊出聲,而且是兩臉的不服氣。我就只有侃侃道出一則科學家在天寒地凍的南極冰海上找企鵝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南極酷寒,但穿上燕尾紳士服的企鵝卻能不畏風寒的在冰海的岸上搖晃。尤其是Adelic島上的企鵝更是其中最吃得苦中苦的鵝上鵝。因為那裡屬於最南端的海域,比其他地區的寒冷更為寒冷,但此地的企鵝卻在此悠哉悠哉的生存了幾萬年。義大利比薩大學與米蘭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就在Adelic的海岸上找到了一些一萬三千年前的企鵝巢。也就是說萬年的酷寒,並沒有阻止牠們的繁殖,更不能讓牠們這一族從風雪中消除。嚴格的說起來,這些企鵝的耐寒耐苦,才真可稱為「千秋萬載,南方不敗!」

  那兩位萬里迢迢、甘冒大風大雪大冷的科學家,從找到的企鵝巢裡,找到排泄物。他們利用「碳-14」的衰微期來檢定牠們的年代。再來看看牠們是不是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地點生、老、病、死。結果卻發現不同年代的企鵝竟然在不同高度的地點築巢,有高有低,散佈各地,但相同年代的企鵝總在同一高度的岸邊築巢。這個有趣的現象,告訴科學家一則訊息!

企鵝巢是歷史上氣候變化的見證

  因為企鵝是靠海吃魚的「賺乞」鳥仔,在寒冷的極區,為了節省身上的熱量,最好是把巢建在近海的岸邊,一出門就能隨時隨地捕魚吃。但遇到某些天氣特別寒的年代,海上的冰雪越堆越高,就把牠們的巢蓋住封死了。跑得慢的企鵝就只有被活埋;就是那些逃得快的,也只有拋下一窩家當,往高處爬。等到風雪過後,再在更高的岸邊再起新巢。在氣溫較溫和的年代,冰原層下降,企鵝就必須再往下築巢,否則高高在上,除了不勝風寒之外,更沒有魚吃。如果跑下來再跑上去,則消耗的體能遠比吃進去的要多得多,更是划不來。所以年復一年,企鵝的巢就隨著冰原層的升降而改變其高或低的位置。科學家由這些變化就可推論南極的天候在歷史的變遷。

  這兩位科學家,辛苦工作好幾年,畫出了企鵝巢在過去一萬三千年的位置起落變化圖。他們發現在過去四千年前到三千年之間,企鵝群集中在Adelic較低的海域中築巢。這表示在這段期間內,南極的冰原降低了許多。這樣得來的新知,對我們了解地球的演化史,實在有莫大的貢獻!

  所以,美食家吃燕窩,但飽口福;科學家看企鵝巢,一個一個都是歷史上氣候變化的見證,前者是短暫的,而後者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