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新知探索

一生中最好的大腦狀態

作者:芭芭拉.史特勞區 Barbara Strauch

下面是一道簡短的測驗,請看以下所列: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一月,二月,三月,五月,一月,二月,三月,六月,一月,二月,三月──

下一個詞會是什麼?

懂了嗎?好,現在看這張列表:

一月,二月,星期三,三月,四月,星期三,五月,六月,星期三,七月,八月,星期三──

下一個詞會是什麼?

現在再看這些數字:

1 4 3 2 5 4 3 6 5

下一個數字會是什麼?

你都答對了嗎?

這些是測量基本邏輯和推理的題目。它的答案依序是:七月,九月,數字題的是4(然後是7&6;這個序列是1──43、2──54、3──65、4──76……)。

這類問題測試我們辨識出規律(或形態)的能力,科學家用它來看我們的認知,或是說思考歷程,是怎麼樣形成的。假如你是中年人,上面那些題目的答案你都知道,你可以很驕傲──你的大腦運作正常。

的確,儘管和過去的看法相反,現在已有很多證據證明中年的我們比二十歲時更聰明。

這怎麼可能?我們怎麼可能變得比較聰明,卻又會把香蕉丟進洗衣洞?聰明怎麼會和走進五金行,卻想不起自己為什麼要來五金行連在一起?聰明更不可能是極力想要專心,卻發現大腦像撞球檯上的球一樣,四處亂竄。

要瞭解大腦怎麼可能又聰明又不能專心,最好的方法是從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威力斯(Sherry Willis)開始說起。威力斯跟她的先生謝伊(K. Warner Schaie)是心理學史上最長期、最大型、最受敬重的壽命(life-span)研究「西雅圖長期追蹤研究」(The 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的主持人,這個研究從一九五六年開始,系統化的追蹤六千名受試者的心智能力四十年。這些受試者是隨機從西雅圖一間大型健康維護組織中抽選出來的,他們都是健康的成人,依照不同的職業,年齡在二十到九十歲之間,均分為男性組和女性組。每七年,賓州州立大學的團隊重新測試他們一次,記錄他們心智的狀況。

這個研究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是縱向的,表示研究同一個人很長的時間。過去,研究者只能收集到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的資料,因為長期追蹤研究非常昂貴,光是人力就很可觀。大部分的長期追蹤研究都被視為是所有科學分析的黃金標準,而且因為是在一九五○年代,美國非常富有後才開始做,所以直到最近才開始得出大量堅實、有科學根基的資訊。這些資料顯示關於我們大腦的真實狀況,在過去是被誇張的誤導了。

例如:西雅圖研究的第一批資料是在幾年前公佈的,這些資料顯示受試者在中年時認知測驗的表現最好,平均來說,比他們被測試的其他任何時期都好。

威力斯和她的同事所測量的能力包括詞彙:你認得多少字,找到多少個同義字;口語記憶:你可以一次記住多少個字;數字能力:你可以多快的做加、減、乘、除法;空間定位能力:當一個物體旋轉了一百八十度後,你能多快辨識出來;知覺速度:當你看到一個訊號,如綠箭頭時,你能多快按鍵作反應;還有推理能力:你能多快解決一個跟前面相似的邏輯問題。雖然沒有任何測驗是完美無瑕的,這個測驗卻已相當正確的反映出我們每天過日子所需用到的能力,從解讀保險單上的條文,到籌畫一場婚禮。

研究者從這些測驗上的發現把他們自己也嚇了一跳。在中年的設定範圍──大約從四十歲到六十歲──這段年齡中的人,在大部分的重要和複雜認知技能測驗上,都比自己在二十歲時的表現好。在六個類別的測試中,有四個──詞彙、口語記憶、空間定位和推理──表現得最好的時期平均是在四十歲到六十五歲之間。

「這四種心智能力表現最好的是在中年期,」威力斯在她的書《中年》(Life in the Middle)中寫道:「無論男人或女人,高峰表現都是在中年時達到。

「對許多受過教育的外行人來說,這個發現與他們對智慧的刻板印象是相反的、矛盾的,年輕的成年人並不是在高級認知功能發展的巔峰;我們所研究的六種能力中,中年人在四個項目上的表現超越他們在二十五歲的時候。」

第一次聽到這個訊息時,我很驚訝。在研究過青少年的大腦後,我知道我們的大腦持續不斷在改變與改進直到二十五歲。很多科學家認為這就是頂點了,我也認為當大腦進入中年時,它堅固而穩定──這是最好的說詞;假如它要改變,那麼只有往下坡走一條路。

在跟威力斯談完後,有一天下午我和一群朋友吃晚飯,無法抗拒不談還在我腦海中嗡嗡作響的聲音。我在紅酒與義大利麵條之間,跟我的朋友說:「你知道我們的大腦比我們在二十歲的時候還要更好嗎?」

反應迅如閃電。

「你瘋了,」一名用餐者馬上說。比爾是個五十二歲的土木工程師,有自己的顧問公司。「這是不可能的,我的大腦完全比不上我在二十歲時候的狀態,完全比不上!它的反應沒有以前那麼快,它現在在解決真正的難題時束手無策。拜託,假如我現在再去念史丹佛大學的工學院,我告訴你,我絕對會被當掉,絕對!」

比爾錯了,我們的大腦在某些測量上的確是慢下來了,我們也的確容易分心,處理新的難題比較費力,更不用說我們想不起來為什麼要到地下室去。

比爾現在不必再上學了,但是在他每天的工作上,跟他年輕的大腦比起來,他只看到缺點。他沒有看到他的大腦其實有很多長處,並未得到他的認同。假如你看到威力斯研究的資料,就知道這四個重要領域的測驗分數──邏輯、詞彙、口語記憶和空間能力──在中年時比同一個人在二十歲時的分數還要高。這裡也有很有趣的性別差異,對男性來說,頂尖表現的時間比女性早一點,在他們的五十歲後期;男性的處理速度保持不變的時期比女性長一點,整體空間能力測驗的成績比女性高;但是女性在另一方面如口語記憶和詞彙上比男性好,而且她們的分數是一路往上爬,直到進入六十歲。

將年齡與損失畫上等號

那麼,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這些?為什麼比爾,以及這麼多中年的人,都認為我們的大腦不及年輕的時候?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化把老年描繪成功能一個一個失去,只能坐在搖椅上看夕陽的無用之人。另一部分的原因是過去老年的研究都是在養老院裡做的,安養院不是高性能歸納推理的發揮所在。研究者根本就跳過了中年,無視於它。

不過我們自己的大腦也沒有幫上忙就是了。大腦本來應該是偵察不同點,看到不尋常的地方,找到地氈上的釘子、草叢裡的蛇,所以我們也會注意到自己大腦的改變。但是我們登錄到的大腦改變都是幾年前的,而不是我們在二十歲時的。當我們注意到有一些改變時,我們說服自己大腦是在走下坡了。

換句話說,我們見樹不見林。我們只看到地氈的小缺陷,沒有注意到多年來,我們的大腦是一點一滴的在建立它的能力,使它達到一個高功能、強有力的新境界。

在西雅圖長期追蹤研究中,那些五十三歲到六十歲的人表現還是比二十歲時更好,雖然已經有一些細微的下降趨勢,這是與他們七年前的測驗結果相比。在某些心智能力上的差異,不管多小,我們應該都會注意到,不是嗎?不過,這是一個錯覺。

「這些中年人對智慧功能的個人觀感可能比較悲觀,至少比長期追蹤研究資料所顯現出的更悲觀。」威力斯說:「人比較容易拿短期間來做比較,因為人們可能對七年前自己的模樣有比較鮮明或比較準確的知覺,而不太記得自己二十年前的樣子。」

簡單的說,比爾在五十二歲時所比較的是他四十五歲時候的情形,他覺得大腦的狀況現在比四十五歲時差──他比的不是二十五歲時的大腦狀態。結果就是,像大部分的我們,明顯的感覺到大腦不足的地方,卻完全沒覺察到他中年的腦,整體來說有著更高的表現水準。

「你的朋友不瞭解他的大腦表現得有多好,因為他是水中的魚,看不見水有多好。」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卡奈斯(Neil Charness)說,他同時也是這個研究領域的權威。

下一世代更聰明

當然,比爾不是某個特定水域中唯一的魚。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巔峰在年輕時,」威力斯告訴我:「我們都認為身體和心智是平行發展的,這是我們把教育經費投注到年輕人身上的部分原因,認為投資年輕人可以得到最大的報酬率。但是請記得,現在這一切都是嶄新的,我們從來不曾有過這麼長的中年期,我們一直不停地在這新的中年期裡發現新的事情。」

的確,最新的研究開始把年齡區分成更多不同的片段來檢視,它不再是年輕和年老的對比。現在我們把中年區分成更小的片段,找尋現在的大腦跟十年前比起來到底有何差別。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則林斯基(Elizabeth Zelinski)就比較現在七十四歲的人跟十六年前七十四歲的人在心智測驗上的表現。她發現目前這一組在整體測驗上都比十六年前的那一組表現得好;事實上,他們的成績跟前一組測驗中比他們小十五歲的人差不多。所以則林斯基認為這個發現「對未來,尤其是員工的任用,有重要的意涵」。

還有一個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顯現在各個不同的認知失能的測量上,即關於那種令年紀逐漸增加的人非常擔心的輕度遺忘。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者發現,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的輕度遺忘現象如忘記帶鑰匙、忘記自己在做什麼,從一九九三年到二○○二年下降了百分之三‧五,從百分之十二‧二下降到百分之八‧七。

然而,我們還是會很擔心,因為我們許多人都看到父母受到慢性疾病如心臟病或阿茲海默症的荼毒。

「我們有很多照顧父母親的第一手經驗,我們知道自己跟父母共享一些基因,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非常擔憂。」威力斯說。

當我跟威力斯談話時,她正在休年假,想去學新的分析方法來處理這麼龐大的人類壽命相關資料,她向我抱怨她自己的中年大腦給她帶來的挫折。

「我今年五十九歲,我必須把我要做的事寫下來才不會忘記。像我必須寫下我要跟你見面,見完面我又要去哪裡,現在我在學習新的分析方法,它可能要花上比以前更長的時間,這真是令人挫折。」

但是她很快的又加上:「我真的很驕傲我現在終於開始瞭解我要學的東西了。記得嗎?當學生學習這些新的事情時,他們只是讀它,他們有整個學期來讀新的東西,但是我現在一邊學,一邊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每天要回幾百封電子郵件,還要採購、寫作和跟你說話。

「所以,我告訴我自己,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大腦在中年期絕對是更好的。」

威力斯延伸她的研究,她現在更加深入探討中年的腦。利用新的腦造影技術,來看中年的大腦在結構和大小上有什麼影響認知功能的地方;她同時也想知道,長期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對大腦的認知功能有什麼影響。總的來說,她預期中年的受試者的大腦並不會停滯不前。

「假如我們運氣好的話,」她說:「我們的大腦會持續發展和增進。」

那麼,我們怎樣能兩者兼顧呢?一個五十二歲的大腦怎麼可能一邊在客廳兜圈子,想不起他來客廳是要找什麼東西,同時又在比念大學時更高的高原上縱馬奔馳呢?我們可以把這個矛盾分解開來看嗎?假如可以,我們可以叫「好的大腦」這個部分什麼?它是知識嗎?專業能力嗎?經驗嗎?或許它根本就是直覺,可以稱它為生存本能(survival instinct)嗎?

更重要的是──除了認知測驗之外──我們可以在真實的世界中測量到嗎?

在幾年前,答案是「不行」,但是現在情況改變了。研究者跟著真實的人,追蹤他們整個人生,尋找這難以描繪的中年的要素,的確在真實世界中成功找到兩者(即測驗上的成績在生活實例中也可看到)。同時,研究者大量使用掃描儀器,看到了大腦的實際工作情形。

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克倫默(Art Kramer)兩年前決定找出中年的大腦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的實際功能;他尤其想知道中年的大腦如何執行需要快速作決定的作業,所以他們決定研究飛機場塔台航管員的大腦。

在美國,塔台航管員一到五十五歲就必須退休,其他國家讓他們的塔台航管員工作到更大的年齡,但是也沒有比美國發生更多的飛安意外。究竟誰是對的?我們堅持塔台航管員五十五歲退休有使我們比較安全嗎?我們強迫他們退休,不管他們的健康情形和認知能力,這樣公平嗎?或是反過來問,強迫他們在五十五歲退休,我們是不是失去了最好的大腦──成熟的大腦──來維護我們的安全?

為了測試這個疑問,克倫默到加拿大去,因為加拿大允許他們的塔台航管員工作到六十五歲。他讓年輕組和中年組的塔台航管員做一套七小時的認知測驗,然後再叫他們做很長時間的模擬塔台工作。

「在真實的世界中,塔台航管員面對的是電腦,在模擬情境中,我們也是用電腦,一切盡量跟他平日上班時一樣。」當我採訪克倫默時,他對我解釋說:「有的時候他們真的很忙,一邊跟飛機駕駛員說話,眼睛一邊要看著電腦螢幕,還要顧慮飛機的起飛和降落有著不同的速度,我們要他們排定起飛降落順序,足以讓他們手忙腳亂。」

結果他們發現了什麼?年紀大的塔台航管員做得跟年輕的一樣好,「兩組的表現不分軒輊,他們的程度完全沒有差別。」克倫默說。

但是在認知測驗上有差別,這個差異帶給我們很多訊息。在處理速度上,年輕組表現得的確比較好;但是在兩個重要的認知領域──視覺影像轉換(visual orientation,即把二度空間的電腦螢幕上的飛機轉換成三度空間天空中的飛機)和模稜兩可情境的處理(在有衝突的情況下、電腦當機時,或是電腦顯然出錯時的危機處理),中年組的塔台航管員做得跟年輕組的一樣好。

對飛機駕駛員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果,這個研究是史丹佛大學老化臨床研究中心(Stanford/VA Aging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的泰勒(Joy L. Taylor)所做的,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上。他們找了一一八名四十歲到六十九歲的飛機駕駛員,花三年的時間,在飛行模擬機中看他們駕駛單引擎飛機飛過兩山中間平原的情形。泰勒發現年紀大的駕駛員在第一次用模擬機時,成績沒有年輕的駕駛員好,這裡面包括跟塔台航管員溝通,避開空中壅塞,追蹤儀表的指示以及降落。但是當重複這個模擬實驗時,年紀大的做得比年輕的好,尤其在整個操作的目的──避免空中相撞上。換句話說,老駕駛員一開始時,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學會新的東西,但是學會了以後就沒差別;而且在最重要的測驗──保持飛機在既定的航線上,還比年輕的做得更好。

「重點是,假如你有很多年的經驗,這經驗對你有利。」克倫默說:「如果老駕駛員能維持他所需的技術,或許他可以在他的專業上繼續做下去,超過我們過去以為的年限。」

出處:遠流出版《腦到中年照樣靈光》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巴別塔的警示 思想的食物,以及其他相關的物質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