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文藝漫遊

永不止息的文化脈絡——不斷發明和創新的英國

作者:邱于芸

英國是一個說故事的國家,故事也造就了英國的文化與創意。走過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年代,在大帝國結構崩解之後,英國又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再次成為世界文創大國。

飛機降落英國倫敦希斯洛機場前窗外所見。
她的創新早已成為國家品牌的一部分,羅琳(J. K. Rowling)可以超越英國女王成為全英最富有的女性創業家之一,讓好萊塢能創造出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潮流,甚至讓知名創投家杜瑞普(Tim Draper)從中獲得靈感,決定在美國矽谷興辦一所與眾不同的創業魔法學校。

一部電影的開頭,往往從營造一個時代的日常生活開始。就如同一個遊客搭飛機遠行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在飛機落地前的剎那,進入眼簾的,便是和土地的第一次接觸。在那當下,不只是身體已經處於這個物理空間中,整個感官與精神上也同時碰觸到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文化脈絡。以英國為例,只要飛機接近倫敦上空,就可以看到潺流了無數個世紀的泰晤士河,聖保羅大教堂聳立在遠處,還 有位於泰晤士河畔西敏宮鐘塔上的大笨鐘,這些標誌都象徵著:這就是倫敦。

文化是從土地長出,無法移地複製,所謂的英國人不只是生理血統上的意義,更是文化脈絡上的定義。英國,和台灣一樣,是由許多族群組成的島國,因此也有許多稱呼。英國著名的左翼作家和評論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四一年所寫的一篇文章〈英國,你的英國〉(England Your England)中就提到,英國的名字有六種以上。除了英格蘭(England)外,還有: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英國群島(the British Isles)、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不列顛(Britain)、老英國(Albion)等。即使在英國人的眼中,北英格蘭與南英格蘭的人差異懸殊,但無論如何,一旦兩個英國人同時遇上另一個歐洲人時,他們立刻能感受到彼此的親近。這就是文化,一種無法言喻卻能具體感受的存在脈絡,它決定了我們的生長樣態,同時也是我們日以繼夜不斷行動與思想的結果。

一九九○年代,對現在的英國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保守黨執政時代已進入末期,柴契爾夫人時代已經過去,勞工黨在長年的政治疲憊狀態中,長久失去經濟實力信心的重圍壓力下,以發展「創意」為題,開展了「酷英國」(Cool Britain)的宣言。這個號角響起,受到了多方的響應。我們暫且不談這個脈絡的歷史淵源,但是,接續這個脈絡,英國皇家郵政公司在二○○九年承襲著以「設計之島」(Design Island)為題的語境,開創一個從「設計島」到「創意國」的新局。它利用一套經典設計紀念郵票說了一個一百年的故事,這個影響力持續發生,直到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會,成功地為英國劃下了美好的新時代。


上圖這套一組十張的郵票,介紹了英國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影響深遠的發明,例如由英國汽車工程師喬治‧卡沃丹(George Carwardine)發明的Anglepoise檯燈,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燈具,也是設計史上最常被模仿複製的產品之一;經歷了八十年,Anglepoise 檯燈已經成為具有設計感的藝術作品,價格也從一般檯燈的售價翻漲為藝術品的價格。除此之外,地鐵圖(Underground map)也是英國有趣 的發明之一,它於一九三一年出現在一位倫敦運輸公司的工程繪圖員哈里‧貝克(Harry Beck)的草稿上——此靈感來自電路板的示意圖,他在地圖上將地鐵路線變成簡單明瞭、色彩分明的線條,讓每個車站以等距間隔呈現,從此成為日後大眾運輸的象徵。

說到英國,就讓人想到紅色。從許多細節都可以看出英國努力保存自己文化脈絡的完整性。許多極具歷史意義的事物,如充滿舊時代氛圍的電話亭、郵筒,另有可登上英國「國寶」之列的紅色雙層巴士至今都還穿梭倫敦街頭,成為文化符號。

套票上的另一個物件,迷你裙,也有重要的影響力。由英國六○年代服裝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所設計,凸顯出六○年代充滿反叛精神特性的時代;迷你裙揭示了六○年代女權運動的來臨,帶動時尚界的革命性風潮。除了迷你裙,英國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迷你車(Mini),嬌小可愛的車型不但在一九六○年代成為英國重要的象徵之一,變成許多電影所使用的文化符號,至今在路上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

最有趣的是,以郵票為載具來述說這個發明的故事是最恰當不過了,這是因為世界上的第一枚郵票就是英國人發明的。在一八四○年,英國人羅蘭‧希爾爵士(Sir Roland Hill)發明了第一枚郵票,圖案以維多利亞女王十八歲登基時的側面頭像為主體,郵票背面刷有背膠,但沒有齒孔,俗稱「黑便士」(penny black)郵票。

近十年來,在英國有許多的組織與機構紛紛回顧這些日常生活的各種平凡物品,從其中找到令人玩味的故事,包括在英國設計博物館中推出的「尋常物的非凡故事」(Extraordinary Stories about Ordinary Things)的展覽,針對日常生活中各種經典商品設計背後的故事說明,展示了數百件經典日常生活產品的設計史與發明故事。故事賦予事物價值,正如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迪奇(Deyan Sudjic)所說:「當你僅僅是把一批量產的椅子放在博物館的基座上,它並沒有存在的意義。但是你如果知道了它是怎麼製作、為什麼這樣製作、是誰在使用這些產品等,這些產品背後的故事將會賦予產品意義。」

一個人只要一到英國,就會發現遍地都是故事。在英國,隨處可見上百年的建築仍舊聳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都銘刻在建築之上,最足以代表建築成就的是座落在英國各地的大教堂,這些壯麗雄偉的教堂融合了幾千年來的建築成就,也訴說著無數關於聖人、征服者、被迫害者、謀殺案等傳奇故事。以全英國最壯觀的聖保羅大教堂為例,它是倫敦著名景觀之中最華麗的標誌。這座教堂是由世界聞名的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創造的傑作,經歷過兩場大火,一次在逾千年之前,另一次是一六六六年倫敦大火期間,至今仍屹立不倒,其地下室更成為雷恩爵士指定的長眠地。這些充滿歷史感的教堂建築後來也成了電影取景之處,例如《達文西密碼》就在林肯大教堂拍攝;另有因為《哈利波特》電影而聲名大噪的杜倫大教堂,與杜倫古堡一起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將英國諾曼式建築風格發揚光大。還有在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出現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在一一七○年發生了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大主教於此被冷血謀殺的事件,吸引許多朝聖者蜂擁至此哀悼。時至今日,仍可以在這座教堂中感受到當時事發地點的顫慄、驚悚,也可以欣賞大教堂彩色玻璃所呈現十二及十三世紀一般民眾的故事。

英國的發明不只在物質層面,也開創了許多制度與精神上的成就與突破。例如,英國的國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就是相當先進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公醫制度;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也是如此,英國廣播公司BCC 所提供的廣播服務,以三十二種語言以短波及網際網路對全世界進行廣播,是政治獨立的非營利機構。雖然英國廣播公司的前身是英國廣播公司帝國服務(BBC Empire Service),為當年英皇喬治五世對全大英帝國、以及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對全英聯邦國家進行皇家聖誕致詞的重要途徑,但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極具公信力的國際新聞媒體,英國廣播公司秉持著新聞的專業與追求真相的精神,在世界各地進行深刻的新聞採訪與報導。

英國許多重要的文學作品與知名作家,如影響世界深遠的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經歷幾個世紀的洗禮,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始終屹立不搖。直到現在,橫跨東西,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仍是許多電影、電視拍攝的範本。截至今日,英國的作家與文學作品仍持續在世界文化相關產業上發光發熱,例如羅琳的《哈利波特》,這部作品不但對她的人生產生魔法般的影響,也讓全世界的兒童與成人重新拾回對魔幻的熱誠與想像。另外,牛津大學教授兼語言學家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的史詩奇幻文學作品《魔戒》,也經由翻拍成動畫電影、電視動畫、以及大製作成本的史詩電影,成為未來發展文化創意的珍貴資產。

歷史對英國人來說不曾過去、不會消逝,而是與現在並存,甚至是開創未來的絕妙武器。對於一個資源很少的島國,這是一個重要的策略。「過去」對英國人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資產;她保存文化完整的實力也顯現在對許多制度組織的維護上,教堂、劍橋大學、大英博物館等地方一直都是存取文化精華的重要場域。英國人的歷史不只是教科書文本上的文字紀錄,而是化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持續存在;這個偌大的風景,最後還能用郵票、展覽、小說、電影來發展文化宣傳。

出處:遠流出版《用故事改變世界: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三無忍——忍者如何消除聲音、氣味等存在的痕跡 廢棄的高架鐵道,蛻變為紐約市民的新公園 High Line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