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出版公司
遠流博識網
Best100
遠流俱樂部
智慧藏
華山文創
台灣雲端書庫
關於博識網 /
登入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購物車
熱門新書
讀享生活文摘
暢銷排行
得獎推薦
優質套書
套書大賣場
非常作家
讀書社群
超值集購
我要找
的書
會員享遠流全書系單書79折,VIP會員更優惠
YLib書香存摺,紅利折抵書價
7-11取貨付款
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
、
第二堂人生國文課
、
貓小鈴的奇妙日常
、
波西傑克森7
、
職場Z世代使用說明書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至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我和我最後的人生:35歲癌末教授的抗癌故事與生命體悟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
金庸作品
金庸作品集
金庸漫畫
金庸茶館
文學‧小說
文學
小說
推理
企管‧資訊
商業理財
資訊
人文‧科普
自然
科普
歷史/地理
台灣
社會科學
哲學/思想
生活‧藝術
旅遊
時尚
生活風格
電影
藝術/設計
漫畫
文創好設計
心理‧健康
心靈
勵志
心理
醫療保健
親子‧童書
童書
繪本
親子教養
青少年書
教育‧學術
教育
學術
學習‧辭書
傳播
辭書
語言
有聲書
考試/學習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自我成長
童年目睹母親出軌,造成長大後扭曲感情觀 |《綻放如妳》
作者:喜法莉‧薩貝瑞
#MeToo 事件,除了無止盡的爆料和吃瓜,還有什麼該關注的?
重新撫育自己,放下我們的父母親
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往往沒有意識到父母親也是有缺點的普通人,而是幻想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到了青少年時期,他們在我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逐漸消失,我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只是普通人」的事實。
我有許多客戶都無法停止責怪他們的父母,沒辦法讓過往的傷痛全部消失。
因為某個人缺乏覺知而失去童年,對此感到憤怒並心懷怨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越是為了這件事而深陷在對父母親(或其他人)的怨恨裡,依賴他們的時間就會變得越長,因為在情感上,妳們彼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在人生某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決定自己還要這樣緊抓著過去多久。
何時才要原諒父母親的欠缺覺察?
何時才要開始為自己負起責任?
當決定原諒父母在童年時犯下的錯誤,我們就會對他們自身的人性與侷限有所理解,
並懷抱同情,或許會看到自己不想面對的嚴重不足或缺點,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這或許是我們第一次了解到,世代相傳的心理模式如何在家族裡傳承下來,同時也知道自己有能力顛覆這些無意識模式。
我們不再埋怨童年,或是目前與父母的關係。
我們會把這些缺憾當作珍貴的禮物,因為它們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明白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各自的問題,也不再幻想自己該有個不同的童年。
我們可能會以為,放下父母是為了他們好,但這其實是為了我們自己。
只有在可以完全放下他們時,我們才能自在地做本來就該做的事―完成成長的內在功課。
我們無法逃離我們的過去,只有勇敢面對自己的創傷,才能開始治癒它們。
讓自己長大意味著承認我們自身的幼稚行為。
透過重新撫育的過程,為個人的自我成長與療癒負起責任,我們用自身的內在資源來治癒這些過往的傷痛。
不知不覺中發展出虐待與相互依存關係
如果我們沒有成為自己的父母親,就會往「外在世界」尋找,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多數的感情關係都會以這樣的形式呈現―雙方都在對方身上找尋自己缺少的那種父母。
當我們把這種責任加諸在對方身上時,一切就會嚴重偏離正軌,重新撫育包含賦予自己工具與技能(這是父母未曾提供的),使我們得以管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當中包括建構一套以話語組成的心理工具,幫助我們找到自身的力量與價值。
顛覆舊有的制約,然後建立更健康的存在方式。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勇敢檢視自己,並如實承認我們所採取的有害模式。
我開始研究典型同情者的心理模式,以及我們怎麼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出虐待與相互依存關係。我開始解構自己的各種心理模式,並注意到我是如何造就某些關係動態,促使我的界限被侵犯。
我開始逐一打破身上那股盲目同情的模式。我察覺到自己的討好行為其實是一種對他人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又源自於缺乏自我價值感。
我必須賦予自己力量,並且好好地愛自己,這樣才能捍衛自我。
不管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我們都還要繼續成長。
本文整理自 《綻放如妳》
出處:
《綻放如妳》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有時接住我們的書並不是安慰性質的——《以脆弱冶金》新書分享會小側記
從不被愛中,練習「選擇」──黃惠萱讀《不被愛的女兒》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