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自我成長

童年目睹母親出軌,造成長大後扭曲感情觀 |《綻放如妳》

作者:喜法莉‧薩貝瑞



#MeToo 事件,除了無止盡的爆料和吃瓜,還有什麼該關注的?

重新撫育自己,放下我們的父母親

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往往沒有意識到父母親也是有缺點的普通人,而是幻想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到了青少年時期,他們在我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逐漸消失,我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只是普通人」的事實。

我有許多客戶都無法停止責怪他們的父母,沒辦法讓過往的傷痛全部消失。
因為某個人缺乏覺知而失去童年,對此感到憤怒並心懷怨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越是為了這件事而深陷在對父母親(或其他人)的怨恨裡,依賴他們的時間就會變得越長,因為在情感上,妳們彼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在人生某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決定自己還要這樣緊抓著過去多久。
何時才要原諒父母親的欠缺覺察?
何時才要開始為自己負起責任?

當決定原諒父母在童年時犯下的錯誤,我們就會對他們自身的人性與侷限有所理解,
並懷抱同情,或許會看到自己不想面對的嚴重不足或缺點,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這或許是我們第一次了解到,世代相傳的心理模式如何在家族裡傳承下來,同時也知道自己有能力顛覆這些無意識模式。

我們不再埋怨童年,或是目前與父母的關係。

我們會把這些缺憾當作珍貴的禮物,因為它們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明白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各自的問題,也不再幻想自己該有個不同的童年。
我們可能會以為,放下父母是為了他們好,但這其實是為了我們自己。
只有在可以完全放下他們時,我們才能自在地做本來就該做的事―完成成長的內在功課。

我們無法逃離我們的過去,只有勇敢面對自己的創傷,才能開始治癒它們。

讓自己長大意味著承認我們自身的幼稚行為。
透過重新撫育的過程,為個人的自我成長與療癒負起責任,我們用自身的內在資源來治癒這些過往的傷痛。

不知不覺中發展出虐待與相互依存關係

如果我們沒有成為自己的父母親,就會往「外在世界」尋找,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多數的感情關係都會以這樣的形式呈現―雙方都在對方身上找尋自己缺少的那種父母。

當我們把這種責任加諸在對方身上時,一切就會嚴重偏離正軌,重新撫育包含賦予自己工具與技能(這是父母未曾提供的),使我們得以管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當中包括建構一套以話語組成的心理工具,幫助我們找到自身的力量與價值。
顛覆舊有的制約,然後建立更健康的存在方式。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勇敢檢視自己,並如實承認我們所採取的有害模式。

我開始研究典型同情者的心理模式,以及我們怎麼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出虐待與相互依存關係。我開始解構自己的各種心理模式,並注意到我是如何造就某些關係動態,促使我的界限被侵犯。

我開始逐一打破身上那股盲目同情的模式。我察覺到自己的討好行為其實是一種對他人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又源自於缺乏自我價值感。
我必須賦予自己力量,並且好好地愛自己,這樣才能捍衛自我。

不管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我們都還要繼續成長。

本文整理自 《綻放如妳》


出處:《綻放如妳》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有時接住我們的書並不是安慰性質的——《以脆弱冶金》新書分享會小側記 從不被愛中,練習「選擇」──黃惠萱讀《不被愛的女兒》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