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自我成長

如何利用「視覺」提升專注力

作者:井上一鷹


思考如何提升專注程度的時候,「照明環境」其實是重點之一。

讓工作者的「五感刺激」達到最佳化,正是 Think Lab 擅長的領域,而其中也包括照明在內。

在經濟產業省的國家級專案中,Think Lab進行了一項實證實驗。我們透過JINS MEME智慧眼鏡量測五種感官刺激對專注力的影響程度,並展示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結果顯示:那些實踐了書中所介紹的五感刺激的人,其專注力提升了 8.8%。

接下來將為你說明如何利用視覺提升專注力的解決方案。


技巧4讓視覺最佳化的「照明亮度.色調」

一般辦公室的照明通常會採取「冷色系晝光色」。

這樣的照明系統,特色在於多搭配所謂的「藍光」(Blue Light),而這其實是在模仿白天天空的光線。

另一方面,家中的照明則多是模仿傍晚天空光線的「暖色系燈泡色(黃光)」。

家裡原本就不是用來工作的地方,而是為了自己/與家人間的相處所打造的場所,因此才會採取適合進入「放鬆模式」的照明。

我們人類,基本上是一種晝行性動物。如果沒有沐浴在白天的陽光下,就很難讓頭腦變得清醒。

人類的生理時鐘,是透過光線平衡與進食時間進行調整;一旦這些節奏被打亂的話,要切換工作模式也會變成難事一件。

如果一整天都關在家裡遠端工作,卻一直沐浴在暖色系的光線底下,就有可能影響到專注力。

這裡有一個想請你一定要嘗試一下的技巧,那就是「根據時段調整照明的顏色(色溫)」。

最近有很多照明系統,能夠透過遙控器來調整色溫。

只要利用這點,就能在工作途中、需要提高專注力的時段選擇「冷色系」;在結束工作、想放鬆之際將燈光切換成「暖色系」。

根據不同時間調整照明,也能夠一併整頓生理時鐘,讓你的健康狀況變得更佳。

這個技巧非常有效。我們進行了在不同照明下簡單工作兩天的實驗。在實驗中,我們將受試者分為兩群人:一群人在工作第一天有調光.調色,另一群人則沒有。隔天,我們發現這兩群人的專注程度產生了8・2%的差異。

這是個相當簡單的方法,但卻有很多人從來沒嘗試過,還請你務必試試看。

反過來說,如果是在晚上需要專注的時候,使用「冷色系」的照明應該也能發揮效果。

以我的朋友為例子,當他必須熬夜認真生出一份企劃書的時候,就會把房間裡的燈全都關掉,並將電腦的亮度開到最大。

只要讓房間變暗,瞳孔就會放大,進入眼睛中的藍光也會隨之增加,使人變得清醒。

像這樣讓自己的腦袋清醒,使交感神經主導大腦,就能活化「理性腦」,以白天的狀態工作。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方法。建議你只在「非不得已」的時候將其當作最後手段。

此外,近期的研究也發現,讓藍光「從上方進入眼睛」,能夠增強活化大腦的效果(從視網膜下方進入的藍光則有讓人清醒的效果)。

因此你可以透過檯燈等設備,讓光線從你前面的上方照下來,這能幫助你更容易專注於眼前的事物。

順帶一提,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他會在想深入思考時使用「MacBook」,在從事單純工作或與人溝通時使用「Windows電腦」,根據不同的情境採用不同設備。

這樣的切換可以改變視覺,也有一定效果。

因為人類的大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視覺控制。

根據工作類型不同,來決定使用什麼樣的設備、採用什麼樣的光線,對於達到深度專注來說相當重要。


技巧5讓視覺最佳化的「植物配置」

關於視覺,我還有一個想介紹的技巧——「植物配置」。

這代表你應該在目光所及之處擺放植物,讓自己看得到它們。

我想大家應該都聽過「看點綠色的東西對眼睛比較好」的說法。

而實際上,綠色確實有降低壓力與減輕疲勞的效果。

進一步詳細說明的話,我們視野的120度內包含綠色的比例稱為「綠視率」(Green Looking Ratio)。研究顯示,當綠視率達到「10~15%」的時候,可以讓我們的專注程度達到最高。

人類有87%的資訊都是從視覺取得。

如同第117頁所述,如果我們每天只能面對電腦、牆壁和桌子,視野中就只會充斥人造物品跟無機物質。

如果每天持續這樣八小時以上,我們就會失去眼前的「餘裕」,感覺變得很差。

我們之所以只要看到植物就會「感到平靜」,是因為植物為我們帶來了餘裕,使得副交感神經處於優位的緣故。

只要能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位,創造出放鬆的狀態,我們就能在工作上維持更長時間的專注。

這還有誘發「直覺腦」的附加效果,讓我們更容易發想出新點子。

如果你感到創造力低落,不妨試試在桌子周圍放上一盆觀葉植物吧。


以上整理摘錄自《找回深度專注力:43個科學化技巧,使你1小時的價值,高過他人1萬倍》


出處:《找回深度專注力:43個科學化技巧,使你1小時的價值,高過他人1萬倍》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橘色惡魔驚艷全場的國慶演出,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找出「學習」令人沉迷的關鍵點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