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準生命目標,取捨交談對象 |《質感對話課》 |
|
作者:潘月琪 |
![](https://www.ylib.com/epaper/ReadingLife2/web/images/Main/YLE177.jpg) 圖片提供:StockSnap @ Pixabay
去年冬天,我特地回新竹一趟,跟多年不見的大學前輩小聚,多數人尊稱他「守仁老師」,我稱呼他「嚴大哥」。
早在20多年前,嚴大哥便致力推廣生命教育,創辦了「希望園區讀書會」,也曾在台北、高雄、新竹等地舉辦過超過50場次的「讀書會導引人培訓班」及超過1千場次的公益讀書會,更以社會企業的模式,推廣與落實生命教育的志業,是台灣推動生命教育和社會企業的典範先驅。曾任科技業高階主管的他,轉戰企業講師也成果斐然,還曾被《管理雜誌》推薦為全球500華語企管講師。
聚會那天,竹北風和日麗,我們隔著小方桌,倚著落地窗,喝著很有耶誕氣氛的烤蘋果風味拿鐵,身心暖洋洋的,舒服交流這些年的人生體會和教學經驗。
面對各方邀約該如何做取捨?
我們聊到「時間運用」這話題,尤其面對各方邀約該如何做取捨?我先分享自己的狀況,我很享受與人交談,自從當了講師與出書,希望從我身上獲得一些解答指引的人更多了,每次見面或臉書私訊,我都承載著諸多提問和互動的期待,對於這樣的信任,我心懷感謝但身為一個長年獨自打拚的自由工作者,需要處理的事情多如繁星。
隨意列舉就有研發課程、設計簡報、撰寫行銷文案、閱讀、看影視作品、整理工作照片、數位資料備份、維護社群平台、回覆網友及學員讀者的提問、各種進修;還有體能鍛鍊、散步、靜心冥想、料理、整理家務、與好友交流、出席社交聚會、欣賞藝文展演、陪伴家人等等。
待辦事項永遠像是眼巴巴等你餵食的愛犬,獨處沉澱的內在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偏偏任何訊息或邀約沒有回覆,我都會記掛著,常常懷有內疚感。
聽完我的苦惱,嚴大哥分享自己的取捨準則:「我會判斷對方想談的話題以及那場活動是不是符合我的人生最終目標。只要心裡有這項基礎,要跟誰聚會、想參加什麼活動,就可以很快下決定。對於陌生的邀訪而說要談合作的人,我會建議他先來參加我的課程或公益講座,先讓他了解我。」
「那我能跟嚴大哥喝咖啡,真是太榮幸了。」我開玩笑說。
道別前,我衷心表示對這次聚會的感動,受益匪淺。嚴大哥溫暖回應:「那是因為妳聽得懂,並不是每個人都走到這樣的生命階段,也不是每個人會有這些興趣和體悟,所以我跟妳聊得也很盡興,我會繼續期待妳接下來的發展,還有下一本書。」
回到家不久,手機鈴聲響起,收到嚴大哥傳來聊天時提到的一些書單,還有幾段推薦我看的影片連結,並送給我一段話:
「我們的生命能量就像一條條充滿不同感質(qualia)的絲線,在因緣俱足時,透過生命故事的對話,交織出值得回憶的絢麗圖像。上溯空性之道是智慧之道,下及萬有之道是慈悲之道,祝福月琪學妹智慧慈悲兼顧,在法界之中活出妳獨特的生命芬芳。」
很幸運走到人生這個階段,能與這麼一位有理念也懂方法的「生命教練」重逢請益。《易經》有句名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志趣相近的人事物,會互相回應,自然應和。《醫道同源》作者蔡璧名教授則如此解釋:「你在意什麼,就會去珍惜跟你價值觀相近、聲氣得以相通的人。」
不同的人生階段,會帶給你感動和啟發的人事物會產生變化,先校準自己的生命目標,就能在交談對象的取捨上,有更清楚明快的決斷,才不會虛耗有限的時間與心力。
維繫情誼的挑戰在於,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很難剛好同步
當然很多時候,要取捨並不那麼容易,這又讓我想起另一位朋友,且稱她為Ada。
我和Ada是多年老友,奇妙的是,個性風趣聰慧、人緣極佳的她,在親密關係上很容易陷入一種循環,一開始很快跟某個對象燃起激情,相處之後,很快演變成互相折磨傷害,終於忍痛分手,接著又繼續藕斷絲連好長一段時間,最後自我厭惡。而每個階段的感情變化,她會跟我們的共同好友Bella鉅細靡遺分享。
基於多年情誼,我跟Bella每次都耐心聆聽,給予回應,我們都懂得,無論快樂悲傷,友誼的情感支持十分重要,但倘若傾吐的密度和濃度已經超出對方可接受的範圍,則會對他人造成困擾與負擔。
維繫情誼的挑戰在於,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很難剛好同步,所以找到符合每個階段的相處之道格外重要。前些日子,當Ada表示想好好梳理自己的生命經驗,包括童年及婚姻遭遇的傷痛陰影,我終於承認,觸及過往生命較深沉的創傷經驗,光靠友誼的安慰是不夠的,我們誠懇建議Ada尋求專業協助,並提供幾位心理師名單供她參考。
慶幸我們這麼做,過了幾週,Ada很高興分享:「我開始進行心理諮商了,第一次諮詢結束後,覺得內心清明好多。」在心理師專業引導下,曾經「卡住」的一些問題,她看得更清楚了,後來她又進行了幾次諮詢,每次都有新進展。
「諮商費用不便宜,我先做幾次,再看看後續吧!」有孩子要撫養的Ada,還是很心疼這筆支出。
很多人會選擇把錢花在購物享樂來逃避傷痛,或抓住願意包容他的親友,重複差不多的故事敘述。這麼做可以舒緩一時情緒,卻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術業有專攻,專家的引導對談,可以協助找出問題癥結,付出的時間與金錢絕對值得。
暫時拒絕當情緒「樹洞」,朋友可能會感覺受傷,但就長遠來看,反而挽救了友誼。無止境需索朋友的耐心與時間,終究會成為被對方判斷取捨交談對象中,那個被捨棄的選擇,我們都不樂見這種情況發生。
除了尋求專業協助,我也很推薦獨自旅行和撰寫日記。獨自旅行有大量跟自己對話的機會,換個時空遇到的人與事件,會製造更多「頓悟」的機率。而透過撰寫日記與自己對話的益處不消多說,可以梳理腦海中的盤根錯節,挖掘深藏內心的情緒油井,相信很多人都曾受惠。
有時,必須殘忍一點,暫停對方一來信傾訴,便給予安慰的慣性反應。反覆傾倒同樣的困擾和痛苦,代表沉痾積習已深,尚未找到問題所在,你花費許多時間聆聽及回應對方的情緒需求同時,也拖延了實踐自己生命目標的腳步,因為你沒有足夠時間照顧自己。
社交斷捨離 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每隔一段日子,不少人會刪除臉書上很少互動或價值觀懸殊太大的朋友,此一舉措也是取捨在社群媒體上的交談對象。如果你被「unfriend」的頻率很高,不妨省思一下原因是出在哪裡。若只有少數人對你這樣做,可能對方跟你的生命目標、理念、價值觀有了頗大的歧異,或你在臉書上呈現出來的生活樣態和工作成就,讓他覺得刺眼。
通常有這樣的變化,回顧彼此曾有的互動,以及稍微了解對方的近況,多半可以知曉原因。傷感難免,繼續把自己過好,勤勤擦拭內心之鏡,走著走著,沿途會有適合的新夥伴加入,繼續陪你看人間細水長流。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書中提出十二條面對濁世與混亂生活、架構更有意義的生命架構法,其中第三條生存法則是:「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這也是協助我們校準生命目標,取捨交談對象的極佳建議,特別補充在本文之末,提供你我做參考。
──以上摘錄自潘月琪著《質感對話課: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
![](https://www.ylib.com/BookImg/YL/YLE177.jpg)
|
出處:《質感對話課: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