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定陵──如煙往事 趙其昌(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
 
  歷史用文字記載過去,考古是從實物考察過去,歷史記錄、物質遺存,把兩者結合起來講述、探究,這樣的著作是什麼?僅是訴說昨天的故事,還是對歷史的學習、探索、發現?還是考古研究?一時很難說定,《風雪定陵》,卻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𤪦
  定陵是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公元一五六三~一六二○年的陵墓。明代建國,定都南京,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葬南京,是為孝陵;二帝朱允煙一說死於戰火,又說出家當了和尚,雲遊天下,不知所葬;三帝成祖朱棣把都城遷到北京,死後葬於北京北郊昌平縣的天壽山下,自此而後,除景帝朱祁鈺因兄弟爭位別葬京西金山外,全部皇帝都埋葬在這裡,每帝一山一陵,這裡形成了明代帝后的陵墓區,共計十三座,被稱為「明十三陵」。

  古代的城堡市區、居民村落,無論它毀於戰火、水害、疾病瘟疫,成了一片廢墟,把它再小心翼翼地發掘、完整的揭露出來,那些斷垣殘基、人們使用過的器皿、穿著的衣衫,甚至廢棄了的垃圾,經過修復、整理、排列,系統地研究、分析,它們之中滲透著的歷史信息,便會充分的顯示出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思想意識,包括文學藝術等等便也昭然於世了。這些出土品,不論它們完整、殘破,或被破損成了碎片、縷絲,已不再是物質,它已變成「物化」了的文化,所謂「物質文化」了。村落廢墟如此,陵墓又何嘗不然?埃及的金字塔是如此,陝西的兵馬俑是如此,定陵又何嘗不如此?萬曆朱翊鈞是當時的皇帝,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埋葬一人,從建造陵園的選址、測量、施工、搬磚運石,到殯葬儀禮、隨葬器物、葬制葬式,哪一環節不體現著當時的科技水平、時俗風尚?也更顯露出人對生與死的理解等等。此時的陵墓,忽然之間,變成大明帝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了。

  考古現場的發掘工人,常常冒出的一句俏皮話:「考古考古,就是挖土。」不錯,考古常常挖土,挖土是實,而挖那些被歷史遺漏了的角落,剝去那層掩沒歷史的黃土,去尋找歷史丟掉的碎片,去湊一部更為真實的歷史與文化才是真實的目的。

𤪦𤪦
  地處北京北郊的明十三陵,那裡的歷史遺存很美。站在陵園御路北端的大宮門前朝北一望:一片蒼松中,排列著一行石人石獸,掩映著一座座高聳的古建築,飛檐翹角,高低錯落,插入雲霄。白石基礎,鮮紅的圍牆,黃色泛光的琉璃瓦,中間鑲嵌著一簇簇華麗的斗拱,襯陪著遠處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它僅是一幅圖畫嗎?還是人類物質文化的精髓?如果跨入那敞開的地宮石門,看到的當然更多,那寬大的地下石頭殿堂,金井玉葬,五光十色的出土文物,面對著那厚重的文化遺產,你想尋覓、探索、研究、繼承些什麼呢?

  《風雪定陵》記錄了定陵發掘的風風雪雪。現在風已停歇,雪已消融,作為地下博物館,陳列了那些出土文物經年開放。這座皇陵,我曾發掘它,它困惑過我,也折磨過我,與我半生相伴,有苦有樂,我了解它,也熟習它。

───(摘自《風雪定陵》推薦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