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東陵──我所知道的清東陵 于善浦(文博研究館員)
 
  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龐大、體系完整、布局得體的帝后陵墓群之一。清朝帝王為什麼選中了離北京一百二十五公里的這塊地方,東陵又怎樣稱得起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呢?通常都引用少年天子狩獵親定萬年吉地的故事為依據。其實仰慕東陵這塊風水的人,早在明朝初年就有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大修紫禁城宮殿的同時,也在到處選擇他身後享用的萬年吉地。風光綺麗的豐台嶺(清朝賜名為昌瑞山,是清東陵背倚的主山)終因屬燕山餘脈且地處邊關而沒被選中。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嫌昌平祖陵再無佳穴,也曾看中了豐台嶺山林茂密、景色宜人,想安葬在這裡。只可惜大明江山岌岌可危,最後李自成進京,江山破碎,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不得不放棄了這塊萬年吉地,這才又被清朝帝王選中。
𤪦𤪦
  清東陵十四座帝后妃陵園中,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孝莊、孝貞(慈安)、孝欽(慈禧)等十五位皇后,還有一百三十多位妃嬪,在這一百五十七人中,有入主中原的順治皇帝,有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康熙皇帝,有壽命最長的乾隆皇帝,有中外馳名的慈禧太后,有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還有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的乾隆寵妃「香妃」。除此之外,東陵周圍還葬有王爺、皇子、公主、保母、勳臣等人,他們的陵園均按妃園寢規制用綠瓦蓋頂,而皇帝、皇后的陵園則用黃琉璃瓦蓋頂,充分顯示出帝王的等級與尊嚴。

  清朝時,清東陵有著嚴密的管理機構,內務府管理日常事務,禮部管陵寢祭祀,工部辦備工程及物資,兵部負責巡邏和保衛。自清朝滅亡,陵寢在中華民國政府保護下,仍設有管理機構。後來軍閥入侵陵園,這些機構如同虛設,護陵大臣逃之夭夭。一九二八年七月,流氓軍閥孫殿英以剿匪之名,趕走了欲圖不軌的馬福田,又以軍事演習為藉口,荷槍實彈進入陵園,用了七天七夜,將乾隆、慈禧陵兩座地宮打開,把棺木中葬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一件驚天動地的大案。

  岳南筆下的軍閥混戰和孫殿英的醜惡行徑寫得淋漓盡致。我在調東陵盜案時,走訪了許許多多陵戶,了解兩座地宮開放前的清理工作,並專程在北京訪問了文強先生。最重要的是,我在第一歷史檔案館裡翻閱了溥儀檔,其中一冊盜陵彙編記載得最為詳細。有守陵官員郝省吾的報告,有陵戶和均的報告;有盜陵犯被審的記錄和他們的自首書。在南京國民政府派遣的善後調查小組裡,組長劉人瑞代表政府寫下了東陵紀事。最詳盡的材料是寶熙的于役東陵日記、陳毅的東陵紀事詩(原名《東陵道詩並註》)、耆齡的東陵日記。還有當時陳伯陶、陳望曾等致譚延、閻錫山、商震等的函電。刋

  文強原為國民黨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中將副參謀,軍統局北方區區長。一次,他在河南與孫副參殿英相遇,孫同他介紹了盜陵的情景。文強後來將這次談話的內容寫成短文,名為「孫殿英暢談一生得意事」,收載於全國政協編的《文史資料選輯》第六十四輯。陳毅,字詒重,湖南湘鄉人,湘軍將領陳湜之子,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進士;丁巳年張勳復辟時,他也是一員健將,做了短短十天的「侍郎」。耆齡,字壽民,滿洲正藍旗人,監生出身,光緒三十二年任商部右參議,三十四年遷內閣學士。寶熙,字瑞臣,又號沉庵,清宗室,正藍旗人,光緒十八年壬辰進士,授編修,官至學部左侍郎。這些清朝遺臣是受逃往天津張園的溥儀指使,親赴東陵安葬乾隆和慈禧屍身的。

  關於劉人瑞我知道的並不多,劉人瑞的公子劉紹韜曾到東陵找過我,還贈送給我一張他父親的照片,也講了他父親的為人。一九八七年劉紹韜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印的近代史資料中寫了一篇<劉人瑞事略>,其中提到劉人瑞在東陵紀事中詳述勘東陵破壞的情形。他寫道:「當時,東陵雖幾經浩劫,大批寶物失盜,但存留器物數量仍較多。劉人瑞在處理過程中,嚴令屬下不得擅動。他指出『革命原為造成廉潔政府,物件均應保存,何能攜取?』」孫殿英及其上司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為掩蓋事實真相,縮小事態,曾賄以數萬重金,請求劉人瑞修改給國民政府的報告,劉嚴辭拒絕,不同意修改呈文。後來蔣介石當局迫於孫之實力,以及孫殿英等直接向蔣宋家族和有關要人行賄成功,遂使此案最終不了了之。

  岳南在日暮東陵中不僅運用了上述重要資料,而且還介紹了徐榕生日記。徐榕生(原名徐埴,以字行)雖不是清室遺臣,僅是一名隨員,但因他一直堅守現場,所以他的日記寫得最為真切。

  一場轟動中外的東陵盜案,已過去七十年了,幾經滄桑的清東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破敗的殿宇、荒蕪的陵園,都維修得完完整整,已正式向遊人開放。凡參觀過東陵的人,無不對其宏偉的布局嘖嘖稱讚。也歡迎各界朋友到清東陵來,真正領略歷史之滄桑,今日之風貌。

凭𠯢蕂兪𠖎㑺𢃼𣿬───(摘自《日暮東陵》推薦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