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 生命教育的教學
一、生命教育的教學特質
(一﹚ 透過體驗的方式容易收到效果
1. 欣賞教學。
2. 參觀訪問。
3. 角色扮演。
(二﹚ 透過認知、思考能令孩子得到正確的觀念和啟發
1. 講述與討論。
2. 探究。
3. 價值澄清。
4. 合作學習。
(三﹚ 教學過程中,能產生體驗、同理和思考的活動,才能引發情意的學習與成長。
二、欣賞教學
(一)非表演式與表演式的教學模式
1. 非表演式的欣賞。
2. 表演式(performance),包括表演、戲劇等等。
(二)欣賞教學的原則
1. 目標是什麼?
2. 主題是什麼?
3. 欣賞方式如何?
4. 使用的媒體如何?
(三)欣賞教學的延伸
1. 討論。
2. 評估。
三、觀察及參觀
(一)觀察及參觀的應用︰
觀察法又稱為直觀教學法,及提供實物、標本、模型、儀器、圖片、幻燈片、電影等,供
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觀念,了解其中的原理。通常愈是基礎性的觀念,愈需要採用分
辨、歸納,建立具體觀念,領會個中的原理等等。觀察法不但可以應用於自然科的教學如
實驗、觀察、調查,亦可用於社會科如參觀、訪問,其他體育、美術等科均可適用,如觀
摩、展覽、欣賞等。觀察法通常是配合某一單元的教學斟酌使用。
(一)應用觀察法教學實應注意下列要點︰
1. 確定觀察的目標︰漫無目的地觀察,學習效果很低。
2. 根據需要,選擇觀察的實物或活動。
3. 觀察前,教師應預作講解,並說明如何觀察、記錄及整理觀察所得資料。 觀察的對象除
實物及活動(如參觀市議會的意識活動)之外,旅行參觀也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它可分
為兩種︰其一為團體旅行參觀,另一為個別旅行參觀。
(二)團體旅行參觀適用下列情況︰
1. 全班學生學習的目標相同,須參觀相同的項目。
2. 每個學生學習項目不同,但可以分別組團前往參觀。
3. 對某一學習單元,必須分工合作進行參觀訪問者。
4. 班級共同設計的學習活動。
(三)個別參觀訪問,則可適用於下列情況︰
1. 學生個別設計之需要,例如某生對於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興趣或天賦,特別為他安排個
人的參觀訪問。
2. 配合設計教學之個別設計,或團體設計中分工之需要,由學生單獨參觀訪問。 某些研究
或訪問,必須單獨一個人進行。
3. 成功的參觀訪問必須有詳盡的計畫,並須與參觀訪問的機構負責人聯繫,經過學校及學
生家長同意後始能進行。
(四)參觀訪問活動的重要步驟為︰
1. 計畫︰根據學習的目標決定參觀訪問的地點、時間、參觀的項目、交通、食宿、分工與
編組、經費預算等。參觀訪問必須經過學校同意,必要時須經過家長同意,始可進行。
2. 準備︰由教師指導,對所要參觀研究的單元,多方蒐集資料,研讀討論,作深入了解,
對參觀訪問的重點、發現的疑問詳細記錄,並對於如何分工、觀察、發問等詳加準備。
3. 執行︰執行時應依計畫辦理,經常檢討計畫執行情形並促進學生分工合作,隨時予以指
導。教師在執行計畫之前,必須依計畫逐項檢點。另外,並攜帶學生住址、電話等基本
資料,以備必要時之聯繫。
4. 參觀後的工作︰指導學生整理資料,撰寫報告,寄發謝函,向接受參觀訪問的機構或人
員致謝,並對整個學習活動作一評鑑,檢討改進。
四、角色扮演
(一)了解角色︰
每個學生都各有其獨特的待人處事態度和不同的價值觀念,亦即每個人的角色都未盡相同
。透過角色扮演,有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角色,從而改進自己,並容納別人的態度。角色
扮演與心理劇(psychodrama)不同,心理劇偏重在扮演的角色所遭遇之情緒、態度或價值
觀念的表達,從參與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中,互相直接回饋,而很少讓參與者在扮演之後
互相討論彼此的感受和意見。教育上所採用的角色扮演,側重於對情感的發現和認識,並
從知能與情緒兩方面著手,以達到了解自己的情緒、情感和價值觀念。因此在扮演之後,
接著進行討論,討論修正之後,再繼續扮演,從扮演與討論中,學生對自己和別人的態度
、價值和信念有清楚的認識,也正因為彼此互相了解,而使扮演的角色行為逐漸修正改進
到彼此都能接受。
(二)角色扮演的步驟,依西福特(F. Shaftel)等人的研究,可分為下面幾個步驟︰
1. 準備階段︰說明角色扮演的過程、介紹扮演的故事,使用的故事應具備多面性、發展性
、價值判斷性等,好讓學生扮演。例如「張三向李四借錢,約好今天送還,張三於送還
李四途中,遇見某甲,某甲因急用向張三告貸……」根據故事決定學生扮演的角色。
2. 選擇參與者︰分析故事中的角色,選擇扮演的學生,通常由學生自己決定,亦可依需要
,暗示某學生扮演某一角色。
3. 準備扮演︰決定扮演的起點,分配角色時使學生了解扮演的狀況。
4. 選擇觀察員︰說明觀察的要領,包括扮演者的態度、情緒、處理事務的方法、思考的邏
輯性及道德性等。
5. 開始扮演。
6. 討論與評估︰對扮演活動做一摘要的敘述,包括活動中所表現待人處事的價值觀念、邏
輯推理、道德觀念、符合科學及習慣情形等各項加以討論及評估。
7. 再扮演︰討論之後、扮演者參照討論結果再作扮演,每一次討論都是引發下一次扮演的
根源。
8. 討論與評估。
9. 經驗的分享與類推︰把問題情境與實際經驗結合,歸納為行為規範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體驗訓練(laboratory training)
(一)體驗訓練的意義︰
體驗訓練又稱為小組訓練,它是教師用來協助學生發現自己的生活意義、發展正確的態度
及增進良好人際關係及彼此相互了解的方法︰透過學生們當下參與活動,發現自己的感受
,從互動與回饋中,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及相互同情的能力,引導學生自覺(
awareness)體驗訓練是由學生進行教師安排的團體活動,活動之後再將活動時的感受說出
來,或對困擾問題加以討論,從而相互了解、回饋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體驗訓練的主要步驟如次︰
1. 將學生編組,通常以十二人為原則。
2. 進行由教師預先設計的活動,活動性質以能產生對抗、排斥、無秩序、強烈競爭、不公
平等反應為原則。
3. 活動完畢,讓學生把感受說出來,並討論困擾發生的原因。
(三)注意事項︰
進行這項人格發展的教學,必須具有接納的氣氛,並給予學生安全感,教師不宜在活動中
發表感受或在討論中批評、責備學生。這項教學方法能否發揮效果與教師能否提供安全和
諧的教室氣氛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白克和穆頓(Black & Mounton)所提出進行試驗訓練的
過程是遭遇困擾(dilemma)、發現(invention)、回饋(feedback)、通則(generalization)
。析言之,學生的困擾或苦惱是從學生的活動中發現出來,它對學生所造成的情緒、偏見
、固執,都能因彼此說出感受而回饋、學習、改進,從而發展良好的人格。
六、探究(inquiry)教學
(一)探究教學的價值︰ 探究教學主要在於發展學生的智能及培養研究求真的方法和習慣。而最
終目的是使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independent learners),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探究所
面臨的問題。
(二)根據史其曼(R. Suchman)的理論,探究教學的原則︰
1. 學生因面臨困惑的問題而產生探究的動機。
2. 須主動蒐集資料,構思解決問題的態度。
3.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認清問題。
4. 教師應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從蒐集資料、提出假設、考驗假設而至問題獲得解決。
5. 探究所重視的是方法及過程的訓練,因此教學必須是靈活有彈性的。
(三)問題教學法︰
探究不但可以用作數理科的教學,亦可用在社會科及情育方面的教學。這種教學法又稱為
「問題教學法」,其教學步驟為︰
1. 面對問題︰教學要項包括︰
◇ 解釋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 提供學生研究的問題。
2. 蒐集資料與認清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資料,認清問題的性質和條件,並確認所發生的問
題情境。
3. 蒐集資料與試驗︰指導學生找出問題的變項,提出假設,並試驗其因果關係。
4. 提出報告︰指導學生整理或解釋研究的結果。
5. 分析探究的過程︰指導學生檢討研究的方法並建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
七、討論法
(一)討論法的價值︰
從學生的發展及彼此討論中,不但可以促進思考及創造能力,更可幫助整理所學,構成系
統的觀念及增強記憶。這種教學法使用的範圍很廣,它可配合各科教學舉辦討論會、座談
會、辯論會。討論法除用來討論單元教材有關的問題之外,亦用來蒐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
,培養發表自我發現及綜合不同意見的能力。
(二)常用的方式如次︰
1. 圓桌討論會(round table discussion)︰
將班級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五到十人,圍坐成圓形或方形,進行發表討論。
2. 代表討論會(panel)︰
由班上選出四至六位同學,就預定之題目,經充分準備後,在台上進行發表討論,並有
學生擔任主持人,引導討論會的進行,其餘學生則當聽眾。
3. 研討會(symposium)︰
其組成方式與代表討論會相同,惟發言人發言之後,其他參加人員亦可發言討論,這種
方式較上項代表討論會為正式。
4. 辯論會(debate)︰
即選定一個題目,分成兩小組進行辯論。
(三)使用以上討論或辯論,教師應注意的原則為︰
1. 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題目,題目應有趣,並適合學生的能力。
2. 決定參與討論會的人選,有些學生善於發表,有些則不善辭令,選定人選時宜作調配。
3. 協助學生熟習準備資料的方法及資料來源。
4. 指導擔任主持人的學生。主持人的重要任務︰
◇ 介紹題目,說明進行的程序。
◇ 介紹參與討論人員。
◇ 控制每一位發言者的時間。
◇ 從聽眾發問中歸納發問的問題。
◇ 鼓勵發言。
◇ 摘要討論結果。
◇ 適時結束討論會。
5. 指導學生作筆記及評鑑討論會。
6. 應將討論會結論作一摘述與總評。
八、腦力激發會議
(一)什麼是腦力激發會議︰ 腦力激發會議(brainstorming session)又稱為腦力震盪術。在教學上
,用以引發學生創造思考即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亦可透過這種技術,從
學生的創作思考中,獲得改進教材及教學的意見或共同構想解決學習上所遭遇的問題。進
行的方式是先由教師說明問題,必要時可以加插引言或觀看一段影片,然後每一位學生就
自己的意見即席提出,所有提出的建議或意見均被接受,由一位擔任記錄的學生記下,彼
此不互相討論和批評,直到意見發表完畢,再行整理、討論、歸納。腦力激盪術主要目的
是蒐集意見,在彼此發表意見時,互相激發,而提出更多創造性意見。進行中教師必須從
旁指導,必要時加入意見,以激發學生思考。
(二)為確保會議順利進行,教師應注意︰
1. 學生的態度要認真。
2. 自由發言不能與嬉戲混為一談。
3. 避免少數學生獨佔發言。
九、班級討論會
(一)什麼是班級討論會︰
班級討論(class discussion)或稱為班會(classroom meeting),是由全班學生參加的討論會
。用以訓練學生議事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及改變態度、進行價值教學、培養
感受性、養成自信自重及綜合歸納的能力。
(二)班級討論會應注意︰
1. 選擇的題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適合學生的能力。
2. 討論前應有充分的準備,準備項目包括議程、討論提綱、慎選合適的主席,並應指導學
生事先閱讀資料(必要時可以分組準備)。
3. 進行討論前宜以生動故事、專題報告、角色扮演、影片及設計好的活動,作為討論的引
媒,引發學生思考與靈感。
4. 開始討論時應鼓勵踴躍發言,並以重複問題要點或發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做正確的討論。
5. 為引發學生作高度精確思考,教師應對膚淺矛盾的意見或論述,有技巧地做支持性疑問
,讓學生有檢討自己意見的機會。
6. 討論時要維持開放的氣氛,且討論的意見或結論,是學生共同創造思考的結果而非教師
指示的內容。
(三)柯拉克(L. H. Clark)提出教師教學檢查項目如次︰
1. 引導討論而非專斷的指示。
2. 詳細說明題目。
3. 引發學生熱烈討論。
4. 討論不離題意。
5. 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
6. 使害羞的學生也能表達意見,保持接納的氣氛。
7. 防止少數學生壟斷。
8. 有技巧地處理少數人發言過多情形。
9. 保持討論會自由開放的氣氛。
10. 避免無謂的討論。
11. 提示討論的主題與子題。
12. 必要時應作摘要說明。
13. 在適當的時間予以結束。
14. 學生對完成預定目標感到滿意。
15. 學生自己認為討論是成功的。
十、作業
(一)以生命活力中的樂觀為教學的主題,依某個年齡層(如國小高年級)擬定教學內容和教學
方法,作成教學計畫(透過小組討論或自行擬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就教育部所提示的十二個單元中,選擇一個單元,擬定教學計畫(單
元式或融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以Erikson發展階段為基礎,透過小組討論,擬定一個國中或高中,生命教育的教學計畫(
請先決定心力的項目,配合學生發展程度設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參考書目
(一)Models of Teaching(6th edition),B. Joyce & M. Weils著。
(二)《教學原理》,黃光雄等著,師大書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