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曾志朗今天以「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走向」為題進行演講,強調教育對個體的了解、終身學習、服務學習、生命教育以及尊重多元,維持自己的獨特性,是全世界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走向;而過去至今不變的,則是教育要給孩子「根」與可以穩健飛翔去探索、經歷的「翅膀」。

  曾志朗今天下午在國父紀念館「真善美講座」演講中,首先強調全世界教育、課程改革,都圍繞著一個觀念,就是對所教的個體,應有完整的了解。他並以國外對嬰兒學習語言過程的研究,闡明教育須往下延伸到五歲、四歲或三歲以及家庭教育與終身學習,尤其是父母與孩子關係親密度的重要性。

  他又指出,教育部推動閱讀運動,除了培養孩子閱讀語文的能力,也希望父母閱讀或說故事給孩子聽,因為這是教育最好的藥方,透過親子互動,及小孩問問題,可滿足小孩求知的慾望,而非過去動輒以「小孩有耳無嘴」,堵住了孩子往下發問、探究問題的動力。

  曾志朗說,在現代變遷快速的社會中,包括命題、知識,甚至生命體都可以數位化,透過0與1的描繪,讓知識成為非特定團體的財產,所以新世紀必須掌握資訊教育的革命。

  曾志朗進一步指出,新的教育是要學校、老師,教導學生搜尋、自我學習的能力,新世紀的教育不是訓練如何死背條文、死記公式,而是要學會怎麼運用公式,把別人的經驗化為自己的經驗,學會搜尋資訊,貫通後轉化為有意義知識,再與生活結合,變成智慧。

  曾志朗表示,過去重視機械性操作能力,但現在則應重視「後射認知體系」的建立,也就是讓孩子成為可以評估、可以批判,可以自我學習的管理者,否則記得快,去得也快!

  接著,對於最近自殺報導頻傳,曾志朗也談到教育部正推動生命教育,同時也是全世界正在推動的事。他指出,由於世界改變快速,如果孩子未曾訓練適應非預期中的挫折,自己無法從變化中調整,很容易遇到困難走不出去,最後選擇自殺一途。

  他說,生命教育就是要訓練孩子面對挫折,可以暫時擺在一邊先去睡覺,明天再來,也就是樂觀,孩子要應付挫折,學會樂觀情緒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事•

  另外,曾志朗也強調服務教育,希望讓義工組織能在大學、中學更為蓬勃,自然存在,自發性的出來做義工。他也希望由學校、社會塑造出打工不危險的環境,學校應該提供學生工讀的機會,透過工讀、擔任義工的機會,建立身心健康。

  曾志朗表示,另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走向,就是愈來愈重視個體文化,雖然在全球化、國際化的趨勢下,還是要維持獨特的個性與文化。


  面對最近年輕人流行的哈日風,曾志朗強調,全球化的目標不是同質化,而是要建立本土的自信,否則就會失去自我,教育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多元化,發展潛能,維持個性的獨特,當然也就要用多元、不同方式來測量學生的學習,所以評量不再只是紙筆測驗。

  曾志朗認為,雖然二十一世紀有新的教育走向,但從過去至今從未改變的,就是教育要給孩子「根」與「翅膀」,給孩子文化的「根」,讓他有自信;給孩子「翅膀」,讓他能穩健地飛翔、去探索、去經歷,累了就回到「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