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世界瞭望

由重工業中心轉向文化大都會的魯爾區(Ruhr)

作者:郭姿麟、孔憲法、陳志宏

魯爾區(Ruhr)位於德國西方,萊茵河支流下游,面積4,435平方公里,區域內人口達570萬人,佔德國人口的9%。它曾經是歐洲最大工業區、歐洲工業心臟,聚集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等產業。區域內有53個城市,前四大城市是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Essen)、杜伊斯堡(Duisburg)、波鴻(Bochum)。

相較於其他歐洲文化首都,魯爾區是第一個非以單一城市獲得歐洲文化首都的地區。它申辦初衷是著眼於提振區域經濟,以及整合區域內城市,讓魯爾區不再只是城市集合,而是藉由歐洲文化首都活動讓「魯爾工業區」(Das Ruhrgebiet)轉型為「魯爾大都會區」(Metropole Ruhr)。

由重工業中心轉向文化大都會

魯爾工業區曾經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亦為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基礎;當年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複雜、內部聯繫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除此之外,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處於北歐、中歐、南歐的交會點,也因此發展出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

就水運方面,魯爾區有萊茵河縱貫南北,過去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通過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

就鐵路與公路方面,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五分之一,多東西走向,許多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穿過本區,客運列車多停靠沿途大城。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為區內及其他工業區聯繫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此區經過。此外,魯爾區都市化程度頗高,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

魯爾贏得「歐洲文化首都2010」的這個頭銜,代表著魯爾區的文化藝術水準受到廣泛的認可,象徵著魯爾區告別高度污染的煤鋼的舊時代,走向知識社會時代的國際大都會的重要標誌。因為在這之前,魯爾區已經擁有100座音樂廳、200座博物館、120家劇院、100個文化中心、250個節慶、19所大學、1,000個工業紀念碑、100萬名足球迷。

同時,這也是首次不以單一城市而是以「區域」作為獲選單位,象徵著全新的空間規劃概念——「都會區域計畫」的實踐。在這個活動中,魯爾都會區域中的53座城市成為文化、旅遊、藝術的共載體,完整地呈現在全歐洲、全世界人的面前。與昔日相比,如今魯爾區的變化稱得上是日新月異。博物館、電影院、劇場、辦公大樓等新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儘管礦山已成歷史,但在魯爾2010的活動中,象徵著過去重工污染的設施被賦予全新角色,以曾經污濁的河水為養分,長出欣欣向榮的植被。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攝影:孔憲法)


目前魯爾區內有六大代表地標,分別是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奧伯豪森瓦斯槽(Gasometer Oberhausen)、四面體觀景台(Tetraeder)、魯爾鋼板(Bramme fur das Ruhrgebiet)、關稅同盟礦區(Zeche Zollverein)和多特蒙德釀酒廠(Dortmunder U)。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原址是煉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因此使周邊地區嚴重污染,於1985年廢棄,在19世紀中期之前為農業用地。公園設計與其原用途緊密結合,將工業遺產與生態綠地交織在一起。景觀建築師彼得.拉茨(Prof. Peter Latz)儘量減少大幅度改動原場地,並適量補充,使改造後的公園所擁有的新結構和原有歷史層面清晰明瞭。此外,他利用原有的荒廢材料以塑造公園景觀,因而大大地減少了對新材料的需求,節省許多支出。經過四年多的努力,這個昔日的鋼鐵廠被改造成為一個佔地230公頃的綜合休閒娛樂公園,與之相關的許多分支專案在隨後的幾年中也都逐步完成。


奧伯豪森瓦斯槽,該瓦斯槽曾經是歐洲最大的瓦斯槽,用以鑄鐵、發電。在二次大戰時多次遭受轟炸,在戰爭結束前一年關閉。原本可能像許多其他的瓦斯槽一樣直接被拆除,然而北萊茵-西伐利亞邦政府和埃姆瑟國際建築博覽股份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Emscher Park GmbH, IBA)(簡稱:埃姆瑟公司)相中此處發展的潛力,決定保留並加以改造。如今這個瓦斯槽搖身一變成了大型的展覽和表演廳,在2009天文年時舉辦國際天文展,展場中間展出一個25公尺高的月球,令人印象深刻。

四面體觀景台,由210噸的鐵和鋼筋建成,長1.5公里。底部由四根鋼筋混凝土柱撐起。主要架構是許許多多的階梯,不同層的階梯有不一樣的風景。

魯爾鋼板,是個小山丘,以前曾為採礦場。魯爾鋼板是個美國藝術家極簡風格的作品,高14.5公尺,寬4.2公尺,厚度為13.5公分,坐落方向恰好為東西向,並略偏向南邊3度角。

1890年時,關稅同盟礦區的煤炭年產量達100萬噸。1927年第12號礦井開始設計建造,目的是將所有礦井的煤炭集中到一個建築內進行流程化處理。後來這個第12號礦坑成為該區最重點精華的景點。但關稅同盟礦區的賣點還不僅僅在於產量大,它同時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煤礦區」。建築設計嚴格按照對稱和幾何學原理建造,內部設計也講究簡潔、流暢。隨著煤鋼時代的終結,關稅同盟礦區日漸沒落。2001年,關稅同盟礦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人們瞭解德國工業時代原貌的視窗。

多特蒙德釀酒廠,是多特蒙德的第一個摩天大樓,其U字塔當初是用來發酵和貯存酒的地方。如今已成為一個面積有8萬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


全民描繪未來的綠色城市

過去提起魯爾,大多數人馬上聯想到的就是鋼、煤、一座座的礦山和一支支的煙囪。魯爾作為工業革命的重要基地,付出的代價就是自然環境,埃姆瑟河(Emscher)成了一條死水,煤渣山佔據原本應該的綠地。德國作家伯爾(Heinrich Boll)甚至這麼描述魯爾:「在這裡,白色只是一種夢想!」

魯爾的繁榮光景,因為不敵隨後崛起的拉丁美洲和亞洲新興國家的鋼鐵廉價傾銷,漸漸步入經濟衰頹之路。1970年後,魯爾區鋼鐵廠陸續關閉,出走的從業人口、高失業率與破壞殆盡的生態環境,使得政府不得不當機立斷,決定魯爾區的未來。

1988年,北萊茵-西伐利亞邦政府為挽救魯爾區生態與產業危機,並改造其城市體質,以因應下世紀的競爭力,特別提供3,500萬馬克(約6億5,000萬台幣)的營運資金,成立埃姆瑟公司(IBA)作為整個改造方案的總部,開始為期長達十年、結合17個城市參與的埃姆瑟公司的改造計畫。

1989年,埃姆瑟公司為遍體鱗傷的魯爾區提出一連串新的願景:希望讓這個傳統工業區地景發展成為一個連貫的生態景觀大公園;希望讓原本作為工業污染廢水排放管道的埃姆瑟河,恢復為一條自然生態河道;希望讓過去被極度污染的萊茵河內運河(Rhein-Herne-Kanal)改建成可被生活和體驗的空間;希望讓工業區內的工業建築被保存為在地歷史見證;希望讓過去工業區土地變成現代化科學園區和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希望讓人民在公園中就業;希望創造新的文化活動,帶動地方活化。整體而言,他們所希望的魯爾區是可以永續生活的家園,是一個綠色之夢。

為達成上述願景,埃姆瑟公司進行以下改造計畫:

(一)對現有的建築物進行維護、改善與舊空間再利用。

這個策略是使魯爾區改造計畫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魯爾區過去的發展軌跡是無法複製、獨一無二的;與其更新、或添加新的東西,保留過去工業發展留下的廢棄建築,並賦予它們新的功能,更能發揮文化創意的想像和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奧伯豪森瓦斯槽,一度要被拆除的醜陋瓦斯桶,重新改造成為令人驚豔的展覽場,甚至標榜「不夠新潮、不夠現代、不夠創意的作品,不夠資格展出」的口號,如今全世界的藝術家們均以能夠在此展現創作為榮。

(二)以漸進手段恢復生態,同時防止未開發的土地繼續開發。

環境被破壞殆盡的魯爾區要怎麼復育,是個棘手的問題。首先,把高度污染的土壤挖掉,填上新土,並做好防水措施隔開已污染區域和未污染區域,以免下雨時雨水擴散污染物。要種什麼植物才能綠化植被,設計師讓居民廣撒種子、多方嘗試。而另外是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裡的污水道,設計師沒有使用「移土填平,水泥固化,再種樹、蓋涼亭、砌桌椅」的掩蓋式作法,也沒有「直接換上乾淨的水,然後設計一段親水河道讓民眾戲水」的單線思考,而是透過一些簡易的周邊環境改善,如設置坡道和可以讓雨水下滲式的地表,再匯集雨水引入廢河道,讓污河慢慢自清淨化,並逐漸變成被用來澆灌周遭植物的活水,最後使其成為一條生態景觀的河流。

(三)在公園裡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使居民投入。

當時魯爾的發展困境是萎縮的煤鋼產業和高失業率,政府為了鼓勵居民留下來重建家園,並非提供失業金等救濟措施,而是改以埃姆瑟公司的改造計畫為著力點,推行了一個和這些計畫環環相扣的「就業工程」。再以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為例,無論是計畫構想的提出,到參與討論及實行,居民都不是以單純「義工」的身分投入的,而是一種職業,是受計畫經費支持的。一個開放性的公園改造空間,能為大家創造各種不同層級的工作機會,例如有人專門研究如何綠化、有人維護環境;原先在工廠做事的優秀工人,被轉化成以一種十分榮耀的心情來擔任導覽員,當他帶著遊客體驗這些高度複雜的機器設備,是如何轉變成德國強大的動力時,等於也是在藉由貼近這個被保存下來的工業古蹟,去聆聽一百五十年來德國工業發展的生命史。

這樣的作法,使魯爾區的所有改變都能得到其最大的效益與效果。既然這一切都是藉由專業團隊與民眾共同想像並實踐,居民的心態也從被動轉為主動,因此能讓所有博物館、新的能源建築都達到其用途,不會淪為浪費資源的蚊子館。如此建立出當地居民可以認同在地、並承載所有文化、經濟活動的機制,是整個計畫能成功並維持到現在的關鍵。

這些建設的經費主要來自各級政府的各項投資計畫經費,屬於地方政府的計畫案則由各地方政府依正常制度編列預算支應,私人部門則在「公私夥伴關係」的架構下合作投資各單項計畫案。當一個計畫案的基本取向及內容符合IBA的精神,並經由IBA指導委員會核准後,計畫便可以在各級預算的編列與支應上享有最高優先的權利。IBA成立十年間,總共投入100億馬克支持計畫,其中三分之二的資金來自公部門,三分之一則來自私人企業的投資。

創意「啟」點

魯爾區在2010年獲選為歐洲文化首都,可是在此之前,它曾經是一個邁向夕陽且被重度污染的工業區,後來經過創意規劃與專業執行後,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一個以創意經濟為主的地區。早期,它是德國和全世界很重要的煤炭、鋼鐵、化學、機械製造工業區,工業產值曾佔德國40%,也是德國最大消費中心。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經濟開始走下坡,它的煤鐵和重化工業開始衰敗,失業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自1989年起,它首先展開產業結構調整,致力發展成休閒、娛樂、展覽和教育中心,例如,將閒置的煉鋼廠改建成集合新創事業和學研機構的育成中心和研究中心;將粗鋼廠空間改造成景觀公園,作為潛水、攀岩、拍戲、宴會等用途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漢姆市麥士米聯公園原本是礦區,現在改建成花展和藝術展覽的家庭型社區公園;同時,在埃森市關稅同盟12號礦區興建72戶太陽能社區、採礦博物館和紅點設計中心等。

這些創意經濟是魯爾區憑藉四大力道發展,我們可參考魯爾區的模式,發展出台灣的創意「啟」點:

1. 以記憶探索未來

魯爾區過去的繁華與工業發展的痕跡是世界上其他地區無法複製的。這也是為什麼關稅同盟礦區在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因其代表性是有目共睹的。「過去」不是魯爾區的包袱,而是魯爾區藉以向世界表現自己獨特性的特徵與基礎,有足夠肥沃的歷史記憶,讓人們產生更多意料之外的創新。

2. 地方認同

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北萊茵-西伐利亞邦政府和魯爾都會經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Wirtschaftsforderung Metropoleruhr GmbH)在波鴻、丁斯拉肯(Dinslaken)、多特蒙德、埃森、魯爾米爾海姆(Mulheim an der Ruhr)、奧伯豪森和烏納(Unna)等地設置八大創意園區,意圖結合創意經濟發展和宜居的功能,讓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在這些園區生根發展。在這些園區中,他們參考魯爾區歷史與發展軌跡,改造舊建築,希望能吸引、留住並保障文化創意工作者。但是要成功地聚集創意工作者,單只倚靠地方政府、北萊茵-西伐利亞邦政府和魯爾都會經濟發展公司所提供的配套措施和軟、硬體資源,恐怕仍不足夠,當地居民的主動參與文化活動,也是重要的驅動因素。

其次,八大創意園區之所以可以蓬勃發展,且未來可能繼續拓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歐盟國家彼此免簽證、人口可以自由無阻礙流動的便利性。八大創意園區不只是工作的地方,德國在這些園區提供文化創意者宿舍,讓他們可以不用擔心自己無處可去。然而在台灣這樣的小島,設置這樣的創意園區限制就相對地多,除非可以比照目前已存在的科學園區。然而就算設置了,多元性或許還是比不上歐洲。

3. 永續發展

魯爾區以永續發展脫胎換骨,未來仍將以此原則篩選接下來的每個計畫。就像人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才得以行萬里路,環境也必須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才可以承受更多新的建設計畫。德國身為歐盟強國,因此不只是環境的永續發展,再生能源的議題也一直是政府努力開發的項目。

魯爾不以經濟成果為標準,而以對當地最適合、最能永續發展的方式推行計畫。無論是廢棄的煤礦場、寸草不生的煤渣山、或是嚴重污染的河流,德國都竭盡全力把它們保留了下來。因為這些工廠污水景觀,已是當地百年來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應該讓它存在。這樣的過程所需要的不只是金錢,而是更多的時間,還有計畫執行者的文化遠見。要如何堅持設計理念,不被預算、效率牽制,只為了呈現出一個可以傳續萬年的建設,也許是現在的台灣很難想像,也很難做到的。

4. 智慧財產權

在發展創意經濟的過程,德國聚焦在輔導獨立藝術家或小型藝術企業的商業化,而這個過程智慧財產權法就顯得相當重要。若是文化創意作品無法受到著作權的保障,任何人都可複製,那麼該作品就失去賺取利潤的能力。對外國藝術家來說,若是自己的作品無法受到保障,很難吸引其來到魯爾區發展。而在台灣,智慧財產權仍是個尚未成熟的概念;所有在實體店面買得到的東西幾乎網路上都有廉價的複製品,而許多文創商品常因為訂價過高使民眾望之卻步,認為「文創」只是個昂貴而不實用的理念。政府該如何更有效地提倡、教育、灌輸人民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和其對文化創意經濟的重要性,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當然,另一個前提是,政府發展文化創意經濟的方向和重點也必須要正確。

出處:遠流出版《歐洲文化首都》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人最陌生的郊野——屯門徑 植物營養素:大自然賦予的神奇藥丸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