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精采人物

是感恩,也是傳承--《做人做事做學問》林昭庚自序

作者:林昭庚


是感恩,也是傳承

我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奔跑狀態,求學時期和生活奮鬥,工作之後忙著做事,很少有時間想到過往,但偶爾有浮生半日閒回想過去,讓我最懷念的,並非職涯專業稍有成就的名聲,而是那一段刻苦銘心的求學時光。

我出生在農村小康之家,父親崇尚儒學,教導六個孩子本分做人是家訓、好好唸書是責任。十八歲,是我人生的分水嶺,父親中風驟逝,我從無憂無慮落入需要到處打工為三餐奔波的境況。民國六十年代,工作難求,尤其對一個半工半讀的青年,時間和體力是唯一本錢。

今日回顧,那段艱辛的磨練竟然成為生命重新塑造的養分,送報、扛酒瓶、在酒家服侍各色人……種種滋味,成長在溫室中的孩子無緣品嚐,我在受挫中認識人情冷暖、懂得察言觀色;更在恩惠中明白將心比心的溫暖力量。那段期間,我學會堅忍、反省、同理心,我比同齡友伴更早掌握做事方法,以及善用時間兼顧課業。「千金難買少年貧」,一生最大的打擊,成為我一生最大的祝福。

一九九四年,我以《針灸學新論》一書獲得中國中醫科學院(前中醫研究院)一等獎,廈門大學出版社幫我出版學術傳記《針灸英傑——林昭庚博士》,二○一二年北京大學重新增修再版,完整記錄我與團隊一起完成的各種重大研究發現,用科學實證把中醫針灸帶進國際舞台的成就;第三版更名為《一代巨擘——針刺安全深度之父林昭庚博士》,以第二版為藍本,加入中央社之相關報導,完整記述我的求學歷程、臨床醫學研究,以及《中醫針灸》實證醫學的學術成就及參與社會公益事蹟,由我的母校中國醫藥大學於二○一九年出版。

超過五百頁厚厚一本學術傳記,一篇篇記錄了我數十年歲月全力以赴的學術成果,偶爾在夜闌人靜時,回想來時路,我自問:「為何一個從農村出來的鄉下孩子能夠做這麼多事情?沒有留學背景的人,為何有那麼多優秀的人物願意加入團隊和我一起奮鬥?我是否有做對一些事?」

檯面上看到的是結果,背後總有一些能夠結合眾人之力,創新中醫針灸精華的原因。我總結自己一生做事做人,大概依循三種準則,一種是儒家忠恕的精神,一種是道家捨得的智慧,一種是佛家利他的境界。

回顧從小家庭教育,父親耳提面命的就是「要踮腳尖的東西不要拿」,這個告誡默化成我一生不與人爭的個性,不爭就能共生,共生就能和眾,一起成就更大的事。父親的儒家中庸及忠恕思想影響我一生,為而不爭、隨緣不執,「恕」字拆開就是「如心」,以己心換他心,凡事換位思考,難事也能迎刃而解。

中醫學理與道家哲學一體二面,學習中醫讓我領悟道家陰與陽,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捨得」亦是同樣的概念,要得便需捨,這是做人處世的微妙藝術,存乎於心、相輔相成。

第三種是來自佛法的「利他」思想,凡事都要先想到對方立場,如果自己覺得賺很多,別人都笨到一直吃虧嗎?利他共贏,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一起共事,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利他是成事和快樂的泉源,起於內心的快樂不就是利己嗎?

我一生教學,雖然學生無數,但是能和他們分享人生經驗和做事方法的機會卻很有限。我想,也許在專業以外,透過皮國立教授與陳倩姿女士的訪談和學術書寫,可以傳達我在人生路上遇見許多溫暖的靈魂,他們在我最需要幫助時,無私地伸出雙手。

《做人做事做學問》一書的書名用意,為自己寫,為學術寫,也為臺灣的中西醫結合寫,想留下深刻的心路,未來中西醫結合的前程,定會一棒接一棒為臺灣發光發熱,因為我深信醫者父母心,心之所向,善為依歸,一切的成就都會嘉惠在廣大病人的身上。

在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慧席捲全球的時代,種種新知很快就成為歷史,唯有人性始終如一。我相信,保有良善利他的心,加上努力積極的人生態度,必能創造最大的幸福。這本書,是感恩,也是傳承。


出處:《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從犯罪心理的角度思考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