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婚前彼此相愛,婚後激烈爭吵?|《只有愛永遠不夠》 |
|
作者:亞倫.貝克 |
為什麼相愛和彼此關心的兩人,會爆發激烈的爭吵呢?在交往期間,伴侶天生的自我本位會因為他們關注相同的事,或是對彼此的深度認同而暫時不見蹤影。「愛的穿透力」揉合了兩人氣質、興趣和目標的差異,並幫助彼此產生利他主義與同理心。
伴侶雙方會希望能取悅彼此。當能使對方開心時,他們會感到欣慰;當對方傷心時,他們也會感到難過。為了追求愉悅,他們嘗試以對方的觀點看待所有事情。
毫無疑問地,對許多人來說,這種自我犧牲、把自己利益視為次要的回報,部分是為了緩解孤獨。然而對某些人來說,分享親密的純粹樂趣才是最重要的,彷彿為了歸屬感與親密感,付出多大的代價都無所謂。
由於伴侶的自我利益在交往期間是彼此緊密相連的,因此他們很少有犧牲自我的感覺。此外,滿足伴侶的願望所帶來的回報是豐厚的。取悅伴侶的滿足感,不僅提供了直接增強的作用,就連想像伴侶快樂的樣子,也有間接增強的功用。
伴隨這種持續不斷的增強,使得暫時摒棄個人自我中心的動機非常強烈。戀愛中的女性是無私的,是因為她「想」這樣,而不是因為她「應該」這樣;熱戀中的男性為他的戀人做出犧牲,則是因為他這麼做會「感到愉悅」。
從「利他」到「利己」
那麼,究竟愛的「利他主義」發生了什麼事呢?婚後,有多股力量會導致它腐蝕。在婚姻安全感的強化下,單身時感到孤獨的人不再把這段關係視為終結孤單的解藥。
伴侶雙方可能會發現他們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因此他們會決定,最好還是先滿足自己的渴望,即使自己的渴望與伴侶的渴望背道而馳。
隨著利他主義帶來的滿足感減弱,伴侶雙方愈來愈受到「應該規則」而非取悅彼此的真誠願望所驅動。一旦他們感覺有義務要優先考量對方的希望時,任何親密關係中必要的妥協或讓步對他們而言,可能都是個負擔。
無可避免的,當兩人開始堅持自己的願望和相互衝突的利益時,爭論就會出現。每位伴侶都可能認為,對方對自己的期望,是他們「利己」復甦的徵兆,因而開始指責對方自私、頑固或吝嗇(但不認為自己也是如此)。
當然,這樣的過程不會發生在所有的關係中。事實上,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許多伴侶單純的利己行為反而會減少,進而演變為更深的互惠、分享與關懷。但在我治療過的深陷痛苦關係的伴侶身上,卻始終如一地表現出從「利他」演變成「利己」。
「利己」婚姻中的一個重要面向是,雙方對相同事件的感知方式,存在著切實的差異。無論事件主題是什麼,他們總是由自己的特殊濾鏡來看待一切,因而獲得截然不同的結論與想法。
因為人們往往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真實的,所以不同的解釋對他們來說似乎都不切實際。例如一名丈夫可能會認為,與自己觀點分歧的妻子是「矛盾」或「武斷」,而他的妻子則認為他是「愚笨」或「幼稚」。
當伴侶一方對一個重要議題(如養育孩子或財務)發表了「錯誤」意見時,這個行為會形成一種威脅,引發誰對誰錯、誰的觀點占上風,或誰主導這段關係等不同的衝突。
有些人對於這種衝突的反應是立刻反對:「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或「你太自滿了」,有些人則固執己見或拒絕聆聽。
|
出處:《只有愛永遠不夠:透過認知治療幫助伴侶克服誤解、化解衝突和解決關係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