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出版公司
遠流博識網
Best100
遠流俱樂部
智慧藏
華山文創
台灣雲端書庫
關於博識網 /
登入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購物車
熱門新書
讀享生活文摘
暢銷排行
得獎推薦
優質套書
套書大賣場
非常作家
讀書社群
超值集購
我要找
的書
會員享遠流全書系單書79折,VIP會員更優惠
YLib書香存摺,紅利折抵書價
7-11取貨付款
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
、
第二堂人生國文課
、
貓小鈴的奇妙日常
、
波西傑克森7
、
職場Z世代使用說明書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至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我和我最後的人生:35歲癌末教授的抗癌故事與生命體悟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
金庸作品
金庸作品集
金庸漫畫
金庸茶館
文學‧小說
文學
小說
推理
企管‧資訊
商業理財
資訊
人文‧科普
自然
科普
歷史/地理
台灣
社會科學
哲學/思想
生活‧藝術
旅遊
時尚
生活風格
電影
藝術/設計
漫畫
文創好設計
心理‧健康
心靈
勵志
心理
醫療保健
親子‧童書
童書
繪本
親子教養
青少年書
教育‧學術
教育
學術
學習‧辭書
傳播
辭書
語言
有聲書
考試/學習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自我成長
恩典:被愛觸動 |《關於愛的一切》
作者:貝爾.胡克斯
有次,我訪問一位知名女性饒舌歌手,至少比我小二十歲,問及她對於愛的看法,她的回答飽含尖酸的嘲諷:「愛,那是什麼?我的人生從來沒有愛。」聽了既震驚又心酸。
現今年輕人的文化對愛充滿懷疑與嘲弄。而這股憤世嫉俗的論調來自這群年輕人普遍的感受:愛無從找到。哈洛德.庫希納(Harold Kushner)在《你可以要的更多》一書中針對這一點表示憂心:「我擔心我們養出來的下一代,成年以後不敢去愛,不敢完全把自己交付給另外一個人,因為他們很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看到付出愛是有風險的;若是感情破局,自己會有多傷心。我擔心他們長大以後會尋求親密,但不想冒險;只想要歡愉,但不想投注太多感情,以免吃虧。他們太害怕失望衍生的痛苦,寧可放棄愛與喜悅的可能。」年輕人不相信有愛,而他們最終戴上憤世嫉俗的巨大面具,以遮掩因遭受背叛而失落的心。
不過,年逾四十的單身女性只要提起愛的話題,老是有人基於性別歧視的思維,認定她是「急著」找男人。沒有人相信她只是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想從知識層面一探究竟。沒有人認為她正在進行嚴謹的哲學思辨,想方設法了解「愛」在日常生活中形而上的意義。不,她只會被看成想辦法得到「致命的吸引力」而已。
失望和無所不在的心碎感受,促使我開始深入思考愛在我們文化當中代表的意義。儘管我亟欲得到愛,卻並未因此失去理智或判斷的眼光。這份渴望激發我多方思考、談論愛、針對這個主題的通俗文章與嚴肅論述進行研究。我仔細閱讀以愛為主題的非小說類書籍,驚訝地發現絕大部分「備受推崇」的書——可能被當成參考書,甚至是大眾喜愛的心靈自助書籍——都是男人寫的。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愛主要是女人傾注心力與熱情去探究的主題,世上沒有其他人比女人更關切愛了。至今我仍保持這種看法,儘管女性針對愛提出的真知灼見,仍比不上男性的見解和著作那麼受重視。男人將愛理論化,但女人往往是愛的實踐家。大多數男人覺得自己接受了愛,因此了解被愛的感受;女人多半覺得自己總是在渴求愛,很想要卻從來沒得到過。
在通俗文化中,愛總是一種幻想的東西。也許這說明了為何大部分關於愛的理論都是由男人提出來,因為幻想基本上是他們的專長,不論是在文化生產或日常生活中都是。男人的幻想被視為可用來創造現實,反觀女人的幻想被看成純屬逃避。因此羅曼史始終是女人的天下,透過小說篇幅展現一點談情說愛的權威。但是,當男人涉足羅曼史題材時,他們寫出來的作品要比女性書寫值錢得多。《麥迪遜之橋》一類的書是絕佳的例子。如果是女人執筆寫出這種感傷又淺薄的愛情故事(不過有些場面寫得不錯),它不太可能在主流市場大獲成功。
當然,女性是購買愛情小說的主力顧客,但男尊女卑的觀念無法解釋為何由女人寫的愛情類書籍少之又少。顯然女人迫切想聽到男人對於愛的見解。女人相信男女有別,這種思維可能會讓女人覺得她已經知道其他女人的見解。這類讀者大概覺得讀男人寫的書會有更多收穫。
我早期讀愛情的書,從未想過作者的性別。我只是急著想了解人們口中的愛是什麼,從未真正思考性別在何種程度上形塑了一個作者的觀點。直到我開始認真思考愛這個主題,動手寫有關愛的文章,我才開始思索女性處理這類題材的手法是否和男性不同。
我檢視有關愛的文獻時,注意到很少有作家(不分男女)談到父權文化的影響,亦即男人對女人和小孩的宰制,妨礙了愛的交流。我非常喜愛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所著的《愛的迷惑和自由:你真的懂得愛嗎?》。他大膽提出男性主宰(父權的體制化)和家裡缺乏愛之間有某種關聯。布雷蕭的作品提醒大眾注意「內在小孩」,他也因此知名。他相信終結父權文化便是朝愛的方向跨出一步。不過,他談論愛的著作逐漸失去關注,少有人推崇,不像某些男作家在書寫愛的同時,因為肯定了男女各司其職的觀念,而贏得更多關注。
如果我們真的想創造有愛的文化,就必須改變思考方式,採取不同的行為。書寫愛的男作家總是信誓旦旦說自己接受了愛,他們有立場說這種話,也因此得到一定的權威。但女人卻經常站在匱乏的立場,始終未能得到渴求的愛。
我們從小被灌輸要用頭腦(而非心靈)進行學習,因此許多人以為帶著強烈情緒談論愛會被視為軟弱、不理性。尤其是我們要說出口的話會讓人注意到「無愛比愛更常見」的事實,加上許多人就算開口談愛,仍不確定愛是什麼,抑或不知怎麼表達愛,也就更難開口談論愛了。
每個人都想更了解愛。我們想知道愛意謂著什麼,我們平常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夠去愛,同時被愛。我們想知道,該如何勸誘始終執著於無愛的那群人,打開他們的心房,讓愛進來。這股渴望的力量並未改變文化中不確定的力度。不管在哪裡,我們都聽說愛很重要,卻屢屢面對愛的挫敗。不管是在家庭或愛情關係裡,其間的權力關係和宗教面向都極少有跡象表示愛引導人做出決定、加強人對於社群的理解、使我們團結起來。但這幅淒涼的畫面也不能動搖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仍然希望愛會戰勝一切,依舊相信愛的承諾。
很多人一聽到「愛跟工作一樣重要,也跟追求成功的魄力一樣是國家永續的要素」的說法就皺眉頭。不過很棒的是,美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我們的文化有動力去追求愛(那是美國電影、音樂、文學的主題),雖然鮮少提供機會讓大家了解愛的意義,或者明白如何透過言行實現愛。
美國也竭力追求性的滿足,從各方面去鑽研、暢談或示範愛,坊間有傳授各式各樣性愛技巧的課程,甚至包括如何自慰。但沒有一間學校教人去愛。每個人都以為人天生知道如何愛。儘管有大量相反的證據,我們依然贊成家庭是學會愛最初的學校。許多人並未在家庭內學會如何愛,大家仍然覺得你會在戀情中體驗到愛。但我們無從理解這份愛,而且往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消除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淡忘家人對我們殘酷、疏忽與各種冷漠的對待,也面對自身在戀情中的無能為力。
只有愛能夠治癒過去的傷痕。然而,我們經常因為創巨痛深而封閉心房,根本不可能給予愛,或接受別人給我們的愛。為了更加敞開心胸接受愛的力量和恩典,我們必須勇於承認自己對愛的理論和實踐幾乎一無所知。我們必須面對心中的困惑失望,因為我們所學到的愛的本質,既說不通也無法運用在日常生活。我仔細思索愛的日常實踐,思考我們怎麼去愛,需要做什麼才能讓文化中洋溢著愛,隨處可感受到愛的神聖,因而寫出這篇深思的導言。
如同這本書的書名所說的,我們想在愛蓬勃生長的文化氛圍中生活,亟欲終結瀰漫於社會的無愛狀態。本書告訴大家如何重回愛的懷抱,以嶄新的方式來思考愛的藝術,為愛足以轉變一切的力量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與歡樂的願景,因而明白自己必須做什麼,方能再度去愛。本書搜集愛的智慧,讓我們知道自己得做什麼,才能被愛的恩典觸動。
出處:
《關於愛的一切》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新的一年送給自己送給所愛之人最好禮物--《致獨特的你》
怎樣都無法踏出第一步時,試著就先行動十秒看看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