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商業理財

為什麼要追求知識複利!兩階段的複利:從「檸檬樹」談起

作者:何則文、高永祺


圖/freepik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顆檸檬樹,而我們每日持續遭遇困難與挑戰的過程,就像是這一棵檸檬樹吸收了養分,開始誕生一顆顆的檸檬果實。

而隨著某類養分越多,某區域的果實也越長越多,如同我們人腦神經元在某部分開始越來越密集,我們也開始越來越擅長處理同一類的問題。於是我們累積出了「經驗型知識」,這類知識類似於「隱性知識(Tatic Knowlege)」或「啟發(Heuristic)」。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生到這裡就告一個段落,累積了知識,為自己所用。如同一顆檸檬樹結了果實,不是為了人類,而是純粹為了自己。

但是,我當們越來越擅長處理某類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成為別人眼中的「專家」,可以透過我們的專業,在市場上獲取相對的報酬。

這就是第一階段的「品質型知識複利」,也是我們成為專家的過程。

但隨著數位化的發展、市場資訊的傳播、社群媒體的成熟,開始有一些檸檬樹產生了不甘心,而這個不甘心,借用本書作者高永祺的導師林宜儒先生的名言,可以歸類為兩種:

我的報酬,比不上我的才華。
我的專業,沒有被世人看見。

前者為利,後者為名,而彌補這種不甘心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透過知識變現的方法,將我們一部分的「經驗知識」,變現成「金錢貨幣(利)」或「社交貨幣(名)」。

這時問題來了:檸檬果實的皮又苦,肉又酸,直接賣沒有人想吃,正如同我們雖然有意把腦中豐富的經驗知識分享給他人,但這些知識是還未琢磨的原石,也難成為璀璨奪目的寶石。因此我們的經驗知識在沒有雕琢前,他人未必願意花時間學習。這該怎麼辦呢?

我們需要一連串「將檸檬果實轉換為可銷售產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知識產品化—首先我們得將檸檬果實榨成檸檬汁,也就是將先前提到「隱性」的經驗知識,變成顯性的方法。這就是我們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或「演算法(Algorithm)」。

酸酸的檸檬汁,想直接喝的人不夠多,我們還需要再加入甜甜的蜂蜜,也就是知識產品的體驗設計。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了他人願意購買、買完還可能願意分享給更多人的蜂蜜檸檬—知識產品。舉凡文章、書籍、懶人包、講座、線上課、工作坊等,都屬於此類。

最後再搭配我們的商業模式與經營策略,就開始拓展了我們知識變現的生意,不斷變現我們想要的「金錢貨幣(利)」或「社交貨幣(名)」。

這就是第二階段的「價值型知識複利」,也是我們進行知識變現的過程。


兩階段知識複利的過程

兩階段「品質型」與「價值型」知識複利的過程,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這也是本書極為重要的核心觀念與方法。

在第一階段的「品質型知識複利」當中,重點在於提升我們的能力品質,讓我們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關鍵作為則是要提升我們學習知識過程中的深度、廣度、速度三者。

當我們具備這個能力,就等於掌握了自我成長的進程,不再被「科系」、「證照」、「經歷」這種「被允許」的思維所綁架,可以創造自己想要的工作或生活。如同本書兩位作者當中,中文系畢業的永祺可以從事自媒體、數位行銷、甚至區塊鏈的工作;而歷史系畢業的則文,可以從事人資創新、社群經營、寫書教練。


在第二階段的「價值型知識複利」,重點是「建立與應用自己的知識產品組合」,來實踐「讓報酬對得起才華」及「讓專業被世人看見」。

當我們具備這個能力,對於身為受聘工作者的多數人來說,除了上班賺公司的薪資,還可以發展其他的變現管道,包含開展副業、斜槓、多重潛能、個人品牌、甚至是知識創業的生活等。有了這些變現管道,我們才有可實踐與前進的道路,而非看著別人的美好遠方,自己卻只能在夢中想像。如同永祺除了本業的知識產品化服務,同時也是講師、商業顧問、學習教練;則文除了是職涯專家,同時還經營了「圖卡團」、「講師團」、「文案團」等不同的社群。


以上兩點是本書試著分享給讀者們的幫助,尤其是對於此刻正處在職涯瓶頸期的迷惘讀者們,希望讓各位掌握兩階段知識複利的能力,開展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知識的本質:
能為我們所用的,才是知識


談了知識複利兩階段與本書希望帶來的幫助,接著我們想更深入的探討,為什麼我們該追求與學習知識複利。

首先我們得了解「知識」的本質,就是大眾耳熟能詳的「知識即力量(Knowlege Is Power.)」,但知識是如何化為力量的?

知識如何化為力量?我們的觀點是:「知識改變認知、認知影響行動、行動產生力量。」唯有我們所能應用、思考的,才是「知識」;其他我們所不能應用、思考的,都只能說是「資訊」。所以像課程、書籍之中這類的知識,儘管很真誠的想傳遞給我們,但也只是傳遞了資訊,我們必須經過自己的消化整理,才能將這些來自課程、書籍當中原來屬於他人的資訊,轉換成我們所能應用、思考的知識,如同腦科學中的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而這個消化整理的過程,對比於吸收資訊,需要消耗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因此熱愛學習的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看過很多書,上過很多課,如果沒有特別的消化整理,過了一段時間後只留下一些片段的記憶與印象。這樣的情況就是知識╱資訊轉換率在沒有特殊方法下的自然狀況。但如果我們透過親自實作、難題的挑戰等得到的知識,則可能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我們依然能夠再次應用。


出處:《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下一篇
  桌面金屬:領導3D列印革命的新創公司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