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世界瞭望

歌德堂──自由曲面清水混凝土的先驅 |《藤森照信建築偵探放浪記》

作者:藤森照信


圖1:建築正面。屋頂為混凝土板葺。


在瑞士繼續執行建築偵探業務

在平常情況下,我不會想要造訪瑞士的城鎮多爾納赫(Dornach),這回為了參觀「歌德堂」而特別前往。
經由目前於慕尼黑從事設計工作的前研究室女性學員帶領下,我們開車從慕尼黑前往瑞士,住宿在多爾納赫站前的修道院(院內只剩一位修士,只能提供住宿維持營運),隔天早上步行前往目的地。

往山上走了幾分鐘後,山丘上即出現一旦見到就再也無法忘懷的景觀,這實在是座奇異的建築。也就是1928年完工、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所設計第二代歌德堂(Goetheanum)。

是偉人還是怪人的魯道夫.史坦納

史坦納這個人近乎宗教家,歌德堂的由來則與德國文豪歌德有關,光是聽聞這些就產生了奇怪的感受,這種奇怪感受與那種新興宗教或異想天開的想法是不同層次的,史坦納的影響力從二十世紀前半一直持續至今,光是吸引一部分人士受惠於他的智能與藝術方面的想像力,就足以散發其魅力了。

史坦納1861年出生於奧地利,在德國發跡,將根據地設置在瑞士山村。他就讀維也納工業大學,理所當然熟知建築、醫學、物理學、天文學、農學這些理科學系的思想與知識。另一方面,他也通曉哲學、心理學、宗教學、文學、教育學,並且嫻熟於繪畫、雕刻、舞蹈、音樂。

「宇宙與個人一體化」

「科學與宗教的融合」

「有機的藝術表現」

史坦納高舉這些理想並且加以實踐,除了作為活動的根據地,他也想實踐其藝術理念,於是建造了這座歌德堂。歌德不只是文學成就傲人,所有藝術領域都精通,此外也通曉自然科學,是眾所周知的文藝復興以來最後一位全才,因此史坦納將建築命名為「歌德堂」。而建築本身為舉辦集會、戲劇表演與音樂會的大會堂。

百聞不如一見

在日本,史坦納之名廣為人知是因為子安美知子(編按:日本的德國文學家、翻譯家)1965(昭和40)年出版著作《慕尼黑的小學生》,將與日本義務教育完全相反的史坦納教育理念(編按:華德福教育)引介至日本。但是我們建築界更早就知道此人了,大概可追溯至昭和初期。

史坦納與高第一樣,同樣是由今井兼次首度引介至日本。之後也跟高第一樣,由繼承今井教授系譜的建築師上松佑二持續研究至今。

我是在學生時代得知歌德堂這座建築,初次見到照片時的印象是「清水混凝土的高第」。這回也是抱持著同樣的印象首次參觀,結果,學生時代之後對二十世紀建築的相關知識與思考全被眼前的實物所顛覆,開始思考起不同於求學當時的想法。

首先,學生時代我認為它是沒有同類的獨立的設計,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嗎?這座建築之所以給人特異印象,就在於牆壁上端部的作法。牆面往上傾斜突出有如屋簷一般的效果,這是很少見的作法,既是牆壁也是屋簷。

這樣描述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之處,現場看到時卻具決定性的效果。原因是屋簷這個部位居於建築上方吧。精確地說,上方的屋簷是建築的輪廓部分,所以才特別。

人類對圖像的理解是照著固定規則的,首先是掌握輪廓線。如果面對的是四方形的建築,會先看上部屋頂的線條再判斷左右牆壁的線條。然而,歌德堂這個例子中,正面的牆壁並非平的,而是往左右繞過去,視線所及的左右線條向後方逸去,印象就變薄弱了。而左右線條弱化的部分成為上邊往前面推出的線條,這種往上斜切出去的獨有外形,更加強化了印象。


圖2:建築側面。左手邊為正面


與捷克立體派建築產生的共鳴

雖然我在學生時代認為這給人強烈印象的建築為單一事件,但在後來漫長的建築偵探生涯裡見過另一棟類似作法屋頂的建築。也就是本書No.介紹的捷克立體派建築,有不少建築的屋頂往上抬,從正面看起來中央部像是布滿山形的特點類似。捷克的立體主義在1910年代是百花齊放的盛況,1924年開始施工的歌德堂可說緊接著出現。捷克、維也納、德國南部與瑞士北部,無論在歷史上或者文化上都有深遠長久的淵源與關聯,所以捷克立體派建築與歌德堂之間的共鳴性值得探討。手邊有關歌德堂的大部分研究資料也都提到了這一點。

然而只是外形類似,構造完全不同,相對於捷克立體派建築為磚造建築削去表面後塗上砂漿的裝修手法,歌德堂為鋼筋混凝土造,而且還是板模澆置的清水混凝土。

若這棟建築純粹只是在鋼筋混凝土上塗砂漿的作法,我可能不會注意到它。我在學生時代或許還會對這有機形態產生強烈的感受,但過了耳順之年已不會為此特地造訪建築了。

這個設計採用清水混凝土工法建造,而且還是在1930年。對關注世界清水混凝土歷史的人而言,這可是令人吃驚的事實,實在是過早而且外形也過於奇特了。

世界的清水混凝土歷史正如本書No.所述,依序為(1)1923年佩雷設計的邯錫教堂(巴黎),(2)1925年雷蒙設計的自宅(東京,然而是薄塗砂漿的作法),(3)1932年柯比意設計的瑞士學生會館(巴黎)。可是1928年完成的歌德堂,早於柯比意的作品,我認為雖然比雷蒙與佩雷的作品稍晚一些,但設計應該在1924年就完成了,可說與雷蒙是同時的吧。

不單單是出現的時間早,還有自由曲面的清水混凝土這點值得玩味。這點到底有多特殊,只要和邯錫教堂的柱上搭載著的微微膨起拱頂※、雷蒙自宅根據四角壁面的構造做出的成品相較就能理解了。曲面,而且還是幾何學基準下的一次曲面清水混凝土的第一號,1934年雷蒙所建的川崎守之助邸也尚未出現,在此五年前完工的自由曲面清水混凝土怎麼說都算是先驅吧。

此外,這座建築雖然完工已經超過九十年,可是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卻潔淨美麗一如去年才剛完成的新建物。瑞士的清水混凝土之美,我從以前就自內田祥哉老師那邊聽說過,據說不論經過多少年仍無劣化跡象而且強度還逐漸增強。是因為寒冷的氣候因素、環境中排放的廢氣少,還是混凝土的品質不同呢?內田老師認為是所有因素加起來導致這個結果吧。


圖3:山丘上的歌德堂有如猛象現身

潛藏在建築裡面的雕塑之顏

我帶著敗給這座建築的感受,來回不停觀察這建築的內外,產生了一個疑問。這可說是一位建築師的作品嗎?

當然,這並非要討論史坦納是否為建築師,而是這棟要說是建築其實有點怪。高第雖然設計上也自由奔放,但仍強烈意識到平面與構造的重要性,讓那些奔放的造形不至於成為雕塑作品而是實實在在的建築物。

如果就我的觀點,雕塑與建築的區別在於平面與構造的意識上,那麼歌德堂其實欠缺這點意識,與其說是建築,其實更接近雕塑一些。然而,大概是基於場所因素,大廳的樓梯間外觀雖然像雕塑,但成為被稱作是清水混凝土的高第,也名符其實的建築了。

因為不是建築師的作品,所以歌德堂的清水混凝土不能列入其中的先驅,而且,歌德堂在我探訪的案例中,還比應用化學家默瑟(Henry Chapman Mercer)在1916年所建的默瑟博物館晚了十二年。

下一節將繼續介紹歌德堂周邊的各種奇妙建築。

※ 拱頂:多個拱形連續並排而成的天花板樣式。

──以上摘錄自《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出處:《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人人都該學的微技能--六分鐘建立人脈 |《快速致勝》 九型人格快速檢測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