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書人觀點

【一本書的設計故事:編輯、作者與設計的裝幀對話】
《裝幀列傳》設計紀事

作者:蔡昀臻(《裝幀列傳》執行主編)

《裝幀列傳:迎向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是作者李志銘「台灣裝幀三部曲」的最終章。書中描繪了在台灣社會文化騷動的一九七○至九○年代之際,11位卓然不群的書籍設計師與其作品。其中除了早逝的凌明聲與楊國台,包括黃永松、王行恭、霍榮齡、林崇漢、徐秀美與阮義忠等人,迄今仍在藝術領域持續綻放才情光芒,早成為許多人眼中的巨匠大師。

然而,無論識不識得這幾位設計師,透過書中收錄的數百幀書影圖像,一定會召喚起許多讀者深埋心中的閱讀記憶。還記得金庸作品集既悠遠又氣魄的山水意象,倪匡科幻小說封面那些彷彿置身異次元空間的人物形像,以及被文青奉為台灣人文雜誌典範的《漢聲》、《人間》與《雄獅美術》嗎?翻讀《裝幀列傳》,不只能重溫當年捧讀時的熱血與憂悒,悸動與深沉,更像是推開一道道長期虛掩著的門扉,恍然發現,原來這些那些熟悉的視覺圖像,是出自他或她的手筆;原來久仰大名的設計師,是如此經驗人生、鍛練眼光、打磨作品的。

李志銘織寫這11位設計師的生命軌跡與創作脈絡,彷彿為讀者在歷史長河之外,鑿開了一道新流,引領我們拐個彎,從不同角度,看見不同的藝術與出版風景。


正因為這是一部談書籍裝幀的著作,且書中每位設計家皆為發展個人美學風格有成的前輩,在編輯過程中,我們亦期待這本書在自身的美術設計上,是有觀點、有態度的。它不只要能彰顯諸位設計前輩的創作特色,同樣重要的是,本書必須建立並表達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詮釋,如此才能豎立起足以分庭抗禮的姿勢,才「對得起」這些設計前輩。也才能激起不同時代間的對話,也因此,從內頁版型到封面構成的提案,本書的美術設計林秦華可謂煞費苦心。林秦華的設計向來內斂簡約,重視讀者在翻閱書頁時的舒適感受,不張揚,避免喧賓奪主,更不喜非必要性的裝飾性元素等。真是踐履了他所謂「最好的設計是沒有設計」的理念。

而面對《裝幀列傳》這樣一部著作,到底該表現多少、收斂多少?要用多少力氣才不會太用力?一路上都是抉擇。

為了掌握那時代的氛圍,以及各設計師的精神,林秦華不只一次與作者及編輯交換意見,借來書中提及的藏品,一一攤展開,輕輕撫觸呂秀蘭「民間美術」以復育的「三村箋」印製成的年曆,端詳刨工細緻的木盒精裝筆記。還前往「漢聲巷」,攫取更多關於《漢聲雜誌》的裝幀細節。後來,我們更一同拜訪了書中設計師之一:霍榮齡女士。在她那隨意擺掛著蔣勳手抄心經與奚淞畫作的工作室裡,我們沐浴在從大片落地窗灑入的陽光裡,用質樸的杯盞喝玄米茶,品嘗檸檬蛋糕,林秦華則一邊好奇追問在手工作業年代,設計師如何執行落實他們的想法……。


於是,在裝幀設計的過程中,不只停留在對主題內容的理解與想像,還包括親眼見識,用手觸摸,以感官嗅聞的,甚至對人物作息行止與生活質地的親炙……。這些讀者未必知曉的「做功課」,最後都化在《裝幀列傳》書裡,都成為無數「看不見的設計」。

而在裝幀形式上,編輯與作者以及美術設計有過數次討論。最終決定採取方便攜帶持拿的25開,利於攤平展讀的穿線特膠,體現這部作品應有的「書卷氣」,也實踐遠流台灣館總編輯黃靜宜所說的,不拘泥在既有的精裝或平裝版兩端,而是為這本書找到最恰如其分的樣子。

李志銘長年爬梳台灣書籍設計脈絡,對本書的樣貌形式自然有莫大想像,但在整個編排過程中,最終都給與空間與尊重。而這,無疑也是對裝幀設計與編輯出版核心價值最大的掌握之一。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找不到出路的時代焦慮與心靈困境──赫曼.赫塞與《荒野之狼》 牙周病菌,已確定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