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歷史解碼

市民之歌、BOT、騎馬上路 莊永明:台北舊事精采萬分

作者:叢昌瑜(遠流出版公司企劃主任)

BOT一詞或許現在聽來不陌生,但很難想像,其實早在清朝時,台北就已進行類似的開發案。民間史家莊永明說,「一八八五年台灣建省,『台北府城』地位確立,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除了以台北城為政治中心外,眼光還放在大稻埕,於是他邀請李春生與林維源投資闢建『洋人街』,這類似今日BOT案。」


一九四二年出生於茶香歲月的大稻埕,同時被公認為台灣民間史料蒐藏最博雜豐富的研究者之一,且是國內知名台灣文史專家的莊永明,在七十三歲的時候推出個人第一本回憶自述《活!該如此》。因為大稻埕、八芝蘭(士林)、大龍峒,三個台北「老街」,都是他生活、成長安身立命的空間,尤其他又以「稻埕人」自居,因此對這一帶的市街生活、文人逸事和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可說是鑽研得十分透徹並寫在書中。

莊永明在書中說,迪化街成街於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七年之後,適逢「台灣開港」,讓這個原為農耕之地,有著廣大曬穀場的地方迅速崛起。他表示,大稻埕和艋舺,雖同為台灣人的市街,都有傳統的台灣風情,但「現代化」的大稻埕則更有資本主義洗禮後的台灣特色。隨後,一八八五年台灣建省,「台北府城」地位確立,過往「重南輕北」的現象為之翻轉。他接著說,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將眼光放在大稻埕,企圖規畫為「台北港」,期望藉著淡水河的河航之利,將大稻埕河岸建設成輸出、入口的集散中心,於是他以類似今日BOT案的方式,邀請李春生(茶葉之父)與林維源(板橋林家大家長)投資闢建「洋人街」──千秋街和建昌街。(*「洋人街」為今貴德街。千秋街屬南段,建昌街屬北段)

當時,怡和、德記、美時、義和、新華利五大洋行紛紛在大稻埕設立跨國分公司,除了洋行外,還有外交使節進駐,如美國公使館、丹麥公使館、義大利公使館、荷蘭公使館、德意志公使館皆聚集此處,使此區充滿「異人」情調,而被稱為「洋人街」。

〈台北市民歌〉,放學合唱曲

喜愛唱歌,並著書為歌謠立言的莊永明,回憶兒時其音樂老師教唱的所有歌曲中,〈台北市民歌〉是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首。「每天下課舉行降旗典禮之後,大家必得合唱〈台北市民歌〉,才可以背書包放學。」他說。


而當年在學唱時,莊永明說,他們僅唱兩段歌詞,但是畢業後,學弟們僅能唱第一段。據傳,第二段歌詞的「受盡壓迫的終得吐氣揚眉」,原意說的是:台灣人受日本五十年殖民統治,終得「光復」,但是卻被解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有異曲同意之嫌,一九四八年被迫遷都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當然禁唱。

不過在莊永明的考證下,這首一九四六年,由台北市教育局所公布姜琦作詞、陳田鶴作曲的〈台北市民歌〉,原先還有第三段歌詞,但音樂老師教學時,「這一段早已被封口」。原來二二八事件後的清鄉,造成不少逃避被追殺的台灣人亡命島外,他們不滿當政者的高壓進行「台獨運動」,這也難怪第三段歌詞中「向著建國的前途猛進」成了敏感的詞句。


〈台北市民歌〉
(一)
溫暖的陽光下/依然矗立著斑剝的古城門/它好像對我們告訴/劉壯肅公的功績猶存/
臺北,臺北,我們的臺北
(二)
金甌覆了又全/受盡壓迫的終得吐氣揚眉/但我們同時須記得/愛護自由首要張四維/
臺北,臺北,我們的臺北
(三)
廣闊的馬路上/再也不會受鐵蹄的蹂躪/我們從今協力同心/向著建國的前途猛進/
臺北,臺北,我們的臺北



收藏嗜好,增添史料可看性

莊永明擁有不少令人稱奇的收藏品──如明信片、火柴盒、撲克牌、郵票等,但他卻自嘲這些僅是「雜貨店級」東西。且收藏家必要具備「博、大、精、深」的眼光,「我沒有一樣」。雖然興趣多方,收藏廣泛,但收集上各有主題。

以他收藏的台灣明信片為例,就成了他出版《台北老街》、《台灣鳥瞰圖》等書的插圖,雖無法考究日據時代總共發行了多少數量,但這些老明信片卻保存了街景舊貌、民俗風情,顯影了一九二○、三○年代的台灣原貌。


例如莊永明有一枚榮町(今衡陽路)明信片,街頭竟然有日本軍官騎馬上路,發行時間是明治年代或大正初年,那時候台灣總督府還在興建中。畫面所見馬匹駐足的位置為府前街,後方街衢為文武街,即現今衡陽路、重慶南路口往西門町方向;右面三角窗處為府前街郵便局,現為星巴克咖啡。

第一本回憶自述出版

沒有傲人學歷,未受正統學術訓練,是台灣文史研究界的傳奇與標竿人物的莊永明,由於出身文化底蘊濃郁的大稻埕,自小就與庶民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在出版《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北老街》、《台灣鳥瞰圖》,以及三大本《台灣世紀回味》、《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等五十餘冊台灣文史專書後,這一次他希望寫下自己的故事,為所經歷的大時代留下珍貴證言。

《活!該如此》書中不僅呈現第一手的大稻埕文化現場與庶民記憶,其早期交遊、寫作與文史研究生涯之軼事點滴也首次公開。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日本在蘆溝橋製造事端,目的並不在佔領華北? 從柑仔店囡仔到民間史學專家,莊永明不撥算盤改搖筆桿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