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器 文/周南泉 (北京故宮研究院研究員)唐代玉器是一個時間較長的全新發展期。唐代玉器中,此前已有的種類多已消失或衰落,惟極興旺發達的是佩飾和實用器皿兩大類。值得指出的是,這兩大類玉器中在具體品種和造型紋飾上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如唐代佩飾中的頭飾,僅玉簪就有兩種系列,即一式是隋代延續下來的雙股叉;一式是新出現的扁首圓尖單股叉。後者從遺存品看,前端的叉股多用金或銀製成,現已散失,今所見者,皆僅留扁形簪首部分。唐代飾品中的玉梳,亦有二式,一式是梳柄和梳齒由一塊玉料製成;一式是梳柄為玉料製作,而梳齒則是金屬,以防使用時折斷損壞。這兩式梳,皆作扁平的半月形,但從現存的數量上看,顯然是以整塊玉料製成的佔多。 唐代玉佩中的玉鐲,由以往的寬高薄邊形變為橫斷面的圓形或橢圓形。有的採用隋代玉嵌金杯的技術,嵌綴黃金,極富豪華感。唐代玉佩中一種較突出的新形器,是所謂的飛天形佩。飛天為印度佛教諸神之一,約於東漢時傳入中國,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今所見時代最早的玉飛天遺物,皆為唐代製作。故宮博物院收藏傳世品較多。玉飛天多為扁平的不規則三角形,鏤雕而正背面完全相同,通常作一仙女或童子形,手中持物(鮮花或珠寶等),身披雲帶,束腰長裙,赤足,下托祥雲,呈側身飛舞於天際態。 唐代佩飾中,數量最多和富有時代特色的,首推嵌綴在玉帶上的玉帶板。據文獻和實物看,玉帶之用早在南北朝和隋代已有。陝西省咸陽市北周王士良墓出土的一套玉帶,為迄今所知最早和最完好的。及至唐代,不僅沿用其制,且非常流行。唐時玉帶是一種“等貴賤”的禮器,一般二品以上文武官員方許佩用。其上嵌綴的帶板從10塊至16塊不等,主要有方形、半月形或半圓形和圓首圭形三式,有的背面對穿隧孔,有的兩面對穿若干個卯孔供結綴革帶(古稱革呈)用。亦有一些在帶板之形的下方琢透一半圓環,是專供結掛日用雜物和信器用的。凡是方形或半月形的玉帶板,古稱銙;圓首圭形者,古稱鉈尾;下側有環者稱蹀躞帶板。玉帶板多於正面琢飾紋圖,其紋有寫實的鹿和獅子紋;神獸中的龍紋;植物中的花草紋和人物中的道士及“胡人”紋等。其中以胡人紋最多和最富特色。所謂胡人,是指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的突厥、吐蕃等族和阿拉伯民族等。他們在玉帶板上以紋圖形式表現時,為深目高鼻,鬈髮,少數留鬍鬚,身窄袖束腰衣,肩披雲帶,足穿長靴,於地毯上或擊鼓奏樂,或翩翩起舞,或呈雜耍狀,或一足跪地,手持奇珍異寶向主人獻寶態。唐代玉帶板,不僅是當時儀禮制度和藝術風格的反映,而且是當時中西文化融合的證據,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本文摘自【北京故宮─玉器(中)】導讀 |
綜論|春秋玉器|唐代玉器|明代玉器|清代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