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玉器

文/周南泉 (北京故宮研究院研究員)

  春秋是自商和西周玉器向戰國和漢魏玉器大轉變的過渡期,起承前啟後的作用。主要表現如下:玉器品類有明顯變化,西周時仍有的仿工具和武器形的玉器幾乎消失;六器中除玉璜仍向前發展且數量較多外,其他五種相對衰落;像生器中的玉虎(或兼有玉六器中的玉琥作用),一花獨放,有增無減,且製作形態之美較前有過之而無不及;西周萌芽的成組佩玉至此達到成熟階段,組串的形式由簡單發展到多樣。串綴物上下有序,通常是上有珩(亦寫作衡或橫),中有雙璜和圓環形器,最下則有沖(亦寫作衝)牙,間串琚、瑀(即不同質料礦物或琉璃製成的珠管)等;人神器中的人頭或人面形器已很罕見,跪地撫膝人和人獸複合人、蹲踞舉掌式人等均已不見,並由跪地而坐,但雙手拱於胸前的貴族式人代替。

  這時期還出現了多種前所未見並對後來有重要影響的新器物。重要的有玉帶、玉具劍飾物和由殷商實用玉韘轉變的佩玩玉韘等。值得提出的是,玉具劍飾物是新出現的,僅見玉劍首和玉兩種,且造型亦與後來的有別。

  春秋玉器的紋飾,早期仍有短而密的雙勾紋,及至中、晚期,所有的飾紋均由隱起而琢,似龍非龍,似蟲非蟲,形小而密,且界線不清、頭尾交連的所謂“寄生蟲”紋(或名夔龍紋)所取代。它在人神器、佩飾和其他玉器上都有出現。春秋玉器的製作趨向精巧,身輕體薄,有的將一器分剖成二器,致使一面有原物之飾紋,而另一面因為剖開後體較薄而不可再施琢紋,故平素無紋。

  一些傳統玉器的使用方法亦發生了變化,如玉璜,雖造型和以前相同,但在穿孔和佩帶方式上則有差異。如穿孔,此前的玉璜,或僅一端有一孔(指新石器時代早期物),或只在兩端各穿一孔(指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春秋早期物),佩帶在身上時是弧凸的一側朝下,凹弧的一側朝上;而春秋中期的玉璜,大多除仍有兩端的穿孔外,另於近弧一側的中部加穿一孔,為此,其佩帶時,是與前面所說的情況完全相反,如若作成組佩玉之玉珩,其兩端之孔還有掛綴其他佩件之用。

∼本文摘自【北京故宮─玉器(上)】導讀


綜論春秋玉器唐代玉器明代玉器清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