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院
【理論篇】幸福的元素
◎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下面是幸福理論的重點:幸福是一個概念,正向心理學的主題是幸福,不是快樂。幸福有五個可以測量的元素(PERMA):
● 正向情緒(它是快樂和生活滿意度的核心)
● 全心投入
● 人際關係
● 意義
● 成就
沒有哪一個元素可以單獨界定幸福,但是它們都對幸福有貢獻。這五個元素的某些層面是用自我報告的方式所做的主觀測量,但是其他的層面可以客觀的測量。
相反的,在真實的快樂理論中,快樂是正向心理學的主題和重點,它是個真實的東西,可以用測量生活的滿意度來界定它。快樂有三個層面:正向情緒、全心投入和意義,每一個都跟生活的滿意度有關係,它們全部都是主觀的測量,因為用的是自我報告。
這裡有一點要釐清:在真實的快樂理論中,強項(長處)和美德──包括仁慈、社會智慧、幽默、勇氣、正直等等,總共有二十四個──都是全心投入的支撐者。當你發揮最大的能力去克服最大的挑戰時,你進入福樂境界。在幸福理論中,這二十四個強項支持上面五個元素,不是只有全心投入而已,當你的強項都發展出來時,你所得到的不是只有正向情緒而已,你還得到更深的意義、更多的成就,有著更好的人際關係。
真實的快樂理論只有一個向度:它是有關感覺良好,它認為我們選擇人生的方向是為了使我們的自我感覺良好達到最高點。幸福理論有五個支柱,這五個支柱的底下是我們的強項,在方法上和本質上都是多元的:正向情緒是主觀的變項,從你對你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去界定它;投入、意義、關係和成就有主觀的和客觀的成分,因為你可以認為你有投入、意義、好的人際關係和高成就,但是它可能是錯的,甚至是幻覺。但是幸福理論的好處是它不可能只存在你的大腦中,幸福是感覺良好,同時加上有意義,有好的人際關係和有成就。我們選擇我們人生的路是要讓這五個元素都發展出來,得到它們全部的最高價值。
真實的快樂理論和幸福理論的差異在於「真實的瞬間」(real moment)。快樂理論認為我們做選擇的方式是去估計它會帶來多少快樂(生活滿意度),然後我們就走這條可以達到未來最大快樂的路。達到最大快樂是所有個體選擇的最終目標,每一個人都走同樣的路。經濟學家賴雅德(Richard Layard)認為個人的選擇除了使自己的快樂最大化,還應該是政府所有政策測量的標準,即政府政策的決定都應該以人民最大快樂為基準點。賴雅德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和布朗(Gordon Brown)的經濟顧問,也是我的好朋友,我的老師,他是正牌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觀點很受重視,他對財富的看法跟傳統的經濟學家不同:傳統認為財富的目的是要累積更多財富,對賴雅德來說,增加財富唯一的理由是增加快樂,所以他提倡快樂;快樂不只是我們選擇的條件,它還是政府決定某個政策要不要執行的唯一測量標準。我很歡迎他的看法,但是這也是一元論,我不同意快樂是幸福唯一的目標和它最好的測量方式。
本書的最後一章會討論幸福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在這裡我只想給你一個例子讓你知道為什麼快樂理論會失敗,快樂不應該是我們做選擇的唯一解釋:我們都知道有孩子的夫妻他們的快樂指數一般來說比沒有孩子的低,假如演化是要達到快樂的最高點,那麼人類早就該絕種了。所以要不然人類是對孩子帶來的生活滿意度有不真實的幻想,否則就是我們對選擇生小孩有其他的測量方式。同樣的,假如個人未來的快樂是我們唯一的目標,我們就會把我們年老的父母丟到冰原上讓他們去等死。所以一元論的快樂不但跟事實相抵觸,它還是很糟的道德指引:如果把快樂理論做為生活選擇的指引,許多夫妻會選擇不要孩子。當我們把幸福的觀點擴大到包括意義和人際關係時,馬上就看到為什麼我們選擇有孩子、為什麼我們選擇去照顧年老的父母了。
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是幸福的一個元素,也是一個有用的主觀測量,但是幸福不能只存在於你的腦海中。如果公共政策的目標只設定在主觀的幸福上,它很容易落入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一書中所描述的,政府用一種使人感到極樂狀態的藥物來使全民的快樂感上升。真正有用的公共政策效度測量必須是主觀的和客觀的幸福測量,才能真正知道老百姓正向情緒、全心投入、意義、好的人際關係和正向成就的價值在哪裡。
◆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在使生命圓滿
在真實的快樂理論中,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增加生活的快樂指數;在幸福理論中,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增加生活中圓滿的量(總額)。
什麼是生命圓滿?
下表是劍橋大學的哈波特(Felicia Huppert)和蘇(Timothy So)用歐盟的二十三個國家來界定和測量生命圓滿度,他們對圓滿的定義正是幸福理論的精神。要達到生活圓滿,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所有「核心特質」,以及六項「額外特質」其中的三項。
【核心特質】
● 正向情緒:就整體來說,你覺得你有多快樂?
● 投入、興趣:我喜歡學習新的東西。
● 意義、目的:概括來說,我覺得我這一生所做的事是有價值的。
【額外特質】
● 自尊:一般來說,我對自己的看法是很正向的。
● 樂觀:我對我的未來一直都很樂觀。
● 回彈力:遭遇挫折時,我得好一陣子才能回復正常(相反的答案則表示有回彈力)。
● 生命力
● 自主權
● 正向人際關係:我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在乎我。
他們上表所列這些幸福項目,在歐盟二十三個國家中對每個國家超過兩千名的成人做測試,來看各個國家人民的生命圓滿度。結果丹麥拔得頭籌,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民覺得生活圓滿,英國只有丹麥的一半,百分之十八,俄羅斯最低,只有百分之六的人民覺得他們的生活圓滿。
這類研究導致正向心理學的「登月」(moonshot)目標,我們會在本書的最後一章說明,它也是這本書真正的目標。當我們測量正向情緒、全心投入、意義、成就和正向人際關係的技術更進步時,我們可以問,多少人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或一個公司中是圓滿的?我們可以問,在她一生中,什麼時候是圓滿的?我們可以問,一個慈善機構有沒有增加它受益人的生命圓滿度?我們可以問,我們的學校系統有沒有讓我們的孩子的人生圓滿。
公共政策應該在測量出人民的需求後才制定,但是直到最近,我們測量的只有金錢,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個政府的成功是以它創造了多少財富來評量,但是財富是做什麼用的?在我的看法,財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滾出更多的財富,而是為了創造生命的圓滿。我們現在可以問公共政策的規劃:建立這所新學校會比建造這個公園增加多少的幸福感?我們可以問,麻疹疫苗預防注射的專案比起同樣經費的角膜移植,哪一個會帶來比較大的幸福感?我們可以問,父母多花時間在家帶孩子會增加孩子多少的幸福感?
所以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就幸福理論來說,是測量並打造人們的幸福感,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要先問,是什麼真正使我們快樂。
——摘自《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計畫》第 1 章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