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薦
正向教育:幸福的基石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最近因為燒炭自殺的人太多,竟然有地方政府下令店家把木炭上鎖。看了這則新聞令人啼笑皆非,這就跟以前要學生簽不自殺的切結書一樣,它是治標,不是治本。一個人如果對人生感到絕望,覺得活的沒有意思,很不快樂時,什麼圍堵式的防範方法都沒有用,學生可以一邊簽切結書,一邊往樓下跳;前總統陳水扁不是說「太平洋沒有加蓋」嗎?就算太平洋加了蓋,決心尋死的人還是有方法,沒有任何工具時,也可「嚼舌自盡」。
防止自殺的根本應該從教導年輕人如何發掘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做起,從心中的快樂為起點,去感受生命的幸福圓滿。因此這本書的出版,對台灣來說正是時候。當自殺防不勝防時,我們只有面對現實,正本清源,徹底從演化和大腦來看人為什麼會憂鬱、為什麼會鑽牛角尖,以及如何從源頭(大腦)去改正它。
人的大腦比較偏向悲觀,因為演化要你未雨綢繆,事先防範,它不要你船到橋頭自然直,因為萬一不直,人就死了,而大自然往往不會給你第二次的機會。沈醉在美好回憶中,沒有準備好面對災難的祖先,是沒有辦法活過冰河時期的,因此我們身上都有祖先傾向悲觀的基因:悲觀的人比較務實,務實的人才存活下來。
大腦比較偏向悲觀的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是早上起床,無緣無故,心情不好。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所謂「下床下錯邊」(ge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的經驗,下床哪有分什麼左右?這就是大腦故意讓你不安,人在不安時,會想到不好的事,它驅使你去檢查門窗、屋頂、豬圈等等。因此為了克服大腦天生偏好憂鬱的傾向,我們必須練習去想美好的事情,學習感恩。
美國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人類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而使人生轉變,只要改變心態就能改變生命。」既然演化使人偏向悲觀,那麼就得學習樂觀,用自己的意念去抗衡演化的影響。所以本書作者塞利格曼建議你每天晚上睡覺前,寫下三件當天很順利的事,以及為什麼它們會很順利的原因,練習一陣子以後,你的思緒會越來越正向,對別人會越來越感恩。感恩使你不會得到憂鬱症,而人們喜歡幫助知道感恩的人,這正回饋循環下去,你的朋友就越來越多,你也就越來越快樂了。書中第5章〈正向教育:教年輕人幸福〉是所有輔導人員應該要讀的,他舉了實驗的例子證明教孩子幸福對防範自殺是有用的,它絕對比木炭上鎖或太平洋加蓋來得有效。
追求圓滿是我們人生的目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為了要達到快樂,所以人要盡量用他的強項和天賦的能力去達到快樂的狀態。那麼如何學習使自己快樂呢?塞利格曼告訴我們:快樂要長久,它必須有意義。當我使別人快樂時,我會快樂;而沒有意義的快樂,如身體感官和口腹之慾,就像藥物可以暫時解除痛苦,但不久就會造成對藥物的依賴和需求,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孔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快樂是有傳染性的,當大家都快樂時,快樂才會持久。很多人去印度覺得食不下嚥,就是因為你沒有辦法在旅館中吃大餐,而窗戶外面都是飢餓的眼睛在看著你。同理心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因此民胞物與、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其實是演化出來在我們大腦中為群居而存在的本能(這次雪隧大火,有人奮不顧身去救人,就是一例)。
經過幾次重大的天災後,人類已經感受到「人定勝天」是錯的,人必須與大自然共生,與其他人和平共存,才能保有快樂。美國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說得好,當蠟蠋點燃另一根蠟蠋時,它本身沒有任何的損失,但房間卻變得更亮了。所以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人其實很容易使自己快樂:他去郵局排隊等著買一分錢的郵票來補郵資調漲價後的差額,(這是我在美國生活最痛苦的一件事,美國所有帳單都用郵寄,而郵局效率奇差,有時真的很懷疑郵局的人是蠟做的,或全都有關節炎,不然怎麼都不動?)排了四十五分鐘的隊還沒輪到他,實在很痛苦,他明顯感到每個人的火氣都在往上升,所以輪到他時,他買了一千張一分錢的郵票,分送給排在後面的人。這時,大家都圍著他,鼓掌拍手,他說他只花了十元美金,卻享受到這輩子最滿足的幾分鐘之一。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的確隨時隨地可以使自己快樂,因為生命的力量來自被愛,人際關係就是幸福的基石。當正向心理學的發起人之一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被問到:「請用兩個字來告訴我,正向心理學是什麼?」時,他回答:「他人。」他人就是人際關係,快樂沒有與人分享,就如錦衣夜行,快樂會少一半。古人為什麼要衣錦還鄉?因為別人才看得見,當你的驕傲和快樂能和別人分享時,你才覺得快樂。「他人」是生命低潮時最好的解藥,也是最能使你東山再起的力量,我們看到很多自殺、情殺的人,都是因為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研究也發現做善事助人是所有測試過的各種可能性中,最有效、最能增加幸福感的方法。既然如此,請帶孩子去做志工,從服務別人身上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解除青少年的迷惘和失落。美國名作家瑪莎.葛林姆斯(Martha Grimes)說:「We don’t know who we are until we see what we can do.」當我們去服務別人時,我們就看到我們的能力所在,我們就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了。
塞利格曼綜合了他二十年研究正向心理學的心得,寫出這本集大成的書,告訴我們幸福圓滿操之在己。塞利格曼的書我一共翻譯了四本,包括《改變》(告訴父母孩子的行為哪些是可以改的、哪些是不可以改的,對無法改變的行為〔如同性戀〕要接受它)、《學習樂觀•樂觀學習》、《真實的快樂》和這本《邁向圓滿》,他的研究和寫作一直集中在找出快樂的方法,改變對事情的解釋型態來對抗憂鬱症,並開創了對現代人非常有幫助的正向心理學領域。這本書也是我所翻譯的第五十本書,從一九九二年回國看到國內對大腦研究的陌生,開始透過翻譯書籍介紹大腦科學與行為的關係,匆匆過了二十年,竟然也累積了五十本書。
回首前塵,的確有留下痕跡,使一些年輕學子願意走入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從科學上去探討心智疾病、教學或學習方式的改變。很遺憾的是有媽媽在看到大腦證據之後仍舊不相信,堅持孩子算皮紋的結果,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多努力才能撥亂反正。整體來說,台灣父母目前的焦慮是不必要的,只要認清教育的真諦,不必逼到孩子想自殺,大人的觀念正確,孩子自然快樂。
英國的格林爵士說,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因為知識會過時,原理會被推翻,但是不論是什麼樣的社會,農業的、工業的、商業的、科技的,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觀:忠誠、正直、公平、正義,不會改變。所以學生在學校中,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學習正確的價值觀和交到好朋友──有沒有交到好朋友關係著人生的路走得快不快樂,人格和情操關係著事業和婚姻會不會成功。
其實我們在台灣是很幸福的,我留美的同學們在國外工作了一輩子後,最後都決定落葉歸根,回到台灣來退休。這世界不缺少美,只缺少看到美的眼睛。這本書會打開你的眼界,讓你看到你周邊的美,讓你感恩原來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中。
——摘自《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計畫》譯序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