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以軍(原元尊文化資深編輯)
 
  一九八五年三月一日開始,賴聲川先生的新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北市南海路國立藝術館演出。那次的演出,可以視之為八○年代台灣文化史的一次「事件」。邢一齣戲造成了國內舞台藝術的空前熱潮,大街小巷、廣播電台、茶樓飯館、甚至計程車裡,處處瘋狂播放書《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相聲錄音帶(或盜拷錄音帶)。這次「事件」,不但使台灣已滅絕的相聲藝術起死回生,被人們重新省思玩味,且間接掀起了九○年代如火如荼小劇場運動的火苗。

  緊接著,《變奏巴哈》(1985)、《暗戀桃花源》(1986)、《田園生活》(1986)、《圓環物語》(1987)、《西遊記》(1987)、《回頭是彼岸》(1989)、《這一夜誰來說相聲》(1989)、《台灣怪譚》(1991)、《紅色的天空》(1994)、《又一夜他們說相聲》(1997)、《先生開個門》(1998)、《我和我和他和他》(1998)……在人們猶低迴嘆息賴聲川先生上一齣戲那種迴廊暗弄、互相吊詭的悲劇喜劇形式的滲透,繁複錯置的舞台框景陷阱,他的下一齣戲,已經正由歧路花園一般的「上帝眷寵之腦」,向著另一次輝煌演出,試探跨界的可能了。

  賴聲川先生笑謔撥弄當代文化景觀的複式喜劇裡,總有一種揮之不去宿命性蟄伏於底層的陰鬱,深深感動迷惑著共同經歷那段時光的我們這一整代人。西藏佛教曼達拉圖延伸的「旅程」複式結構、影像/戲劇角色、獨自/相聲、悲劇/喜劇……扞格錯弄的劇場質素的挑逗搓弄所延伸的文化人格分裂,以及傑克森.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印地安靈療沙畫式的即興幻念……他的每一齣戲,都像一場繁密層遮炫耀同時暗斂著驚人創意的結構之舞。我們耽迷其充滿魅力的舞台語言,則錯失其深含暗喻的劇場景觀;我們歡謔其刻骨入髓的文化嘲弄,則錯失其哀矜沉慟的哀歌本質。當人們猶眼花撩亂不即將這一齣齣譜寫八○∼九○台灣劇場黃金時期的經典作品一一定位,它們已為表演藝術鏤刻了一座通往下一世紀劇場的華麗迴廊。

───(摘自《賴聲川:劇場》編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