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獲悉一項秘密↑
職責所在,我立即將伍德的意見向畢陵思做口頭報告(我不敢以書面方式,免得惹麻煩)。《時代》公司的老闆和全體高級主管都做好準備,等待適當時機採取行動。也因為這件事,我決定事不宜遲,應該馬上創辦一份有責任心的國民(無論是否科學家)所殷殷期盼的科學雜誌。
在這節骨眼上,1942年6月刊登了一篇由我掛名的「人物側寫」,文章裡的人物凱瑟(Henry J. Kaiser,美國實業家)頓時成了美國戰時工業的班揚(Paul
Bunyan,傳說中美國拓荒時期的巨人)。的確,戰爭期間全國下水的貨輪及運兵船,有三分之一都是他建造的。另外,他所造的50艘護航艦,雖然海軍方面經最高統帥施壓後才勉強接受,但後來在菲律賓海戰中卻成了殲滅日軍的主力。我在1945年擔任過他的「私人助理」,這段歷練對我1948年5月推出新版《科學人》的業務助益良多。
正如《生活雜誌》的科學部門,《科學人》是科學家與編輯人員的心血結晶。科學家們所寫的研究報告假如引起我們的興趣的話,我們就會製作專文刊登出來。由於他們很希望將研究成果與有興趣的廣大讀者分享,因此只要我們提出邀請,他們都會答應。他們也會在插圖製作上跟我們密切配合,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
這份雜誌雖然不能說解決了大眾瞭解科學的諸多問題,但我們的讀者卻很捧場,不斷告訴我們「它確實非常合乎大家的需要」。身兼讀者與作者的愛因斯坦也於雜誌發行滿兩周年前夕來信鼓勵。市場的客觀證據證實了他的判斷:我們雜誌英文版的銷售量年年穩定成長,已經超過六十萬份。其中最獨特的讀者群是美國的科學圈,大致上包括科學家和關心科學進展的人。
截至1986年,《科學人》的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一百萬份,包括英文版及九種翻譯版--依出刊先後次序分別是義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中文、俄文、匈牙利文及阿拉伯文。每一新翻譯版的產生都是應當地人民的要求,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就這樣,《科學人》已經將全球的科學界串起來了。
正如我在書中(《科學人的年代》)所言,本書是我仔細研讀過去四十多年來刊登在《科學人》上的文章後必然的綜合心得。每期中刊載的當時最新的報導,現在重新翻閱,都變成人類追求知識進步的光輝記錄。
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看到科學家們所做的事情大家也都可以做,只要我們能拋棄成見,並且以實際觀察所得來解決問題。接下來的三章用來闡釋我們周遭的世界,依人類瞭解的先後次序,裡裡外外做一完整的敘述。最後三章則是講述生命的故事,從最初地球冷卻、具有液態水的時候開始,到我們確信人類不久一定會瞭解自己存在的目的為止。
(本文摘自《科學人的年代》,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