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跡點滴】         

繪畫的魔力  文/李乾朗

  研究古蹟常常需要繪製雕飾圖樣,例如屋頂上的寶塔及龍鳳脊飾或者牆上的獅虎麒麟。每次描繪這些有趣的動物圖像,就讓我想起童年時喜歡到處塗鴉的往事。

  入小學之前,我常以粉筆在地上畫圖,地板寬廣,可以盡情發揮畫汽車與一長列的冒煙火車。這種會跑動的大機器特別能引起小孩子的興趣。小學五年級時正風行葉宏甲畫的四郎真平大戰魔鬼黨或哭鐵面笑鐵面,我也跟著漫畫書依樣畫,頗得同學讚賞。上初中一年級時對畫圖的興趣仍然不減,母親因而特別帶我去淡江中學向陳敬輝學畫。

  陳敬輝是馬偕牧師的後人,留學日本京都的著名畫家,他擅長精細描繪的膠彩畫。在我家鄉淡水,人們尊稱他畫圖仙。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他對家母講的話:「小孩學畫圖,不一定要當畫家,畫圖可以培養觀察力,科學和工程師也要畫圖。」一九六○年代初的台灣,畫家被認為是收入微薄、生活清苦的職業。陳敬輝見家母帶著小孩登門學畫頗感訝異,他以委婉而勉勵的語氣講出這句我永遠記得的話。

  陳敬輝以淡水教堂為題材的速寫及水彩影響我很深,後來我在建築系任教,即建議學生要勤於素描寫生,掌握空間與形體的美感。近年來雖然電腦普遍應用,大家習慣以鍵盤思考,但我仍然勸導學生不要忘記靈活的雙手,尤其是欣賞台灣的古蹟時,能順手抄寫匾聯文獻,也隨手勾勒幾幅小圖,捕捉優美的曲線,那麼能為自己留下許多生活上的點滴與美好的回憶 。

  不久前我與助理為遠流寫了一本古蹟入門的書,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並非文字的敘述,我相信應該是眾多剖面的透視圖,使人能一窺裡外情景,猶如自己走進建築物裡瀏覽一遍,圖畫自己會說話,溝通能力常凌越文字之上 。

  學畫可以培養觀察力,近四十年前陳敬輝老師的一句話猶在耳邊。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