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到寺廟的人很多,如果你仔細地觀察台灣的古廟,很可能發現寺廟建築左右並不完全對稱,顯然違反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經驗,認為廟宇總是對稱的。
事實上台灣被指定為古蹟的寺廟,有許多地方是左右不對稱的,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即為一例。你將發現左右雕刻題材不同,雕法風格各異,甚至鐘樓與鼓樓的外形與柱子數目都不相同。到過巴黎聖母院的人都知教堂左右鐘塔不對稱,那是不同時期增建的結果。但台灣的建築古時常出現一種稱為「對場」的建造方式,即左右各由不同所匠師負責,尺寸大致一樣,而細節盡可自由發揮,山節藻梲,爭奇鬥艷,有點競賽的意味。
中國古代的建築本來就有匠師各顯神通,分庭抗禮競賽的傳統,唐代吳道子在寺廟中的壁畫,常與其他畫師互別苗頭,傳為佳話,我問台灣的老匠師為什麼要採取這種競賽方式?他們認為承攬寺廟不能圍標工程,如果有超過兩家以上的匠師有意願承造,那麼將廟分為左右邊或前後殿,各盡所能,各展所長。通常一座寺廟落成時,廟方會象徵式地評判高下,獲得較多佳評的一邊將得到獎金,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頗微妙。古時常常採用這種對場的方式,廟口演野台戲,也有類似的對場,兩組戲班子卯足了勁在拉觀眾。
老匠師還告訴我說,通常年紀較長者擔任左邊,年輕一點的匠師負責右邊,合乎左大右小傳統習俗,競賽過程以不傷和氣為原則,所謂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全台屬於這種左右各異其趣的古建築很多,台北孔子廟、二重先嗇宮、士林慈諴宮、中港媽祖廟及豐原媽祖廟等,皆可以看到這種君子之爭的對場式建築,各副其實的「各擅勝場」。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