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指出,雖然一般認為漢字較拼音文字複雜,閱讀方式可能與西方文字不太相同,但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已證實,大腦閱讀漢字和西方文字的部位相近,廣布於左腦中,並因文字形、音、義的轉換等辨識作用,會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應可短期重塑,以改善學習障礙。
至於文字閱讀究竟直式好,還是橫式好?研究發現,雖然在眼球的生理結構上,橫式閱讀時視角較廣闊,一次看得比較多,直式閱讀看得比較少;但是受字形、字音差別影響,在大腦認知上,直式、橫式閱讀的反應其實「各有千秋」。
曾志朗解釋,橫式閱讀時,人的眼睛並不完全水平掃過去,而是高低移動,有時候還會忽略部分文字,容易漏字、跳行。直式閱讀比較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此外,漢字很多是由上而下的組成,直式閱讀對字義的理解辨識也較有益。不過,綜合來說,橫式與直式都差不多。
至於漢字書寫由左至右好,還是由右至左好?曾志朗認為,長期以來中文直式書寫均由右至左,橫式書寫因而比照,但漢字結構的筆劃多是由左至右組成,漢字橫式書寫由左至右,比較合適。
由中研院與陽明大學、中央大學合作,進行的「人腦認知功能的造影計畫」,為台灣第一個腦造影研究計畫,主持這項計畫的曾志朗昨天發表「漢字認知─大腦顯影」研究成果。他說,國際上對於語言文字學習認知的腦部研究,已有相當成果,但是對於使用漢字的台灣而言,學習漢字的腦部機制與變化,卻從未進行研究。
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大腦辨識漢字,字形、字音及字義的處理歷程,廣布在大腦左下額葉、左上顳迴等區域,與西方拼音文字相同;此外,辨識常用字、少用字,形音相近字如「義、儀、議…」與形音差異字如「昔、借、錯…」,在「左腦前區」所需的語音提取計算、空間視覺分析、轉換字型、語音應對等的多寡也出現差異。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分布於「左腦前區」的活化型態及文字的使用頻率有交互作用,對建立人類閱讀的腦神經迴路是相當重要的發現。顯示大腦的功能性架構是短期可塑的,會因為疾病或密集訓練而改變,未來如加以有效應用,可望協助因外力或先天因素導致智能學習障礙者,重建語文學習架構。過,曾志朗強調,相關的大腦閱讀的認知研究,還有待持續進行,取得更具體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