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昨天發表全球第一個「漢字認知-大腦顯影」研究成果。他指出,經由大腦顯影就可知道語文學習障礙者,左腦那個學習區域出了問題,並對症下藥,藉由不同的語言學習課程,讓學習障礙者語文能力逐漸恢復正常。
這項研究由中研院、陽明、中央大學與榮總共同進行,利用磁振造影、腦磁波等技術,探討閱讀漢字在人腦中出現的變化,結果發現,不論國語、閩南語、客家話、英語甚至手語,都是在左腦發生反應,且分為語音、語義和字形組合三種方式。
曾志朗說,藉由腦部顯影,研究者可從學習障礙者正在閱讀文章,或所聽到的語詞,判別他遇到的障礙是語音、語義或是字形組合障礙,追蹤出學習障礙者的腦部迴路在那一個區域有問題,再透過訓練教材治療。
曾志朗表示,這項計畫主要是研究人腦的心智與認知功能,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閱讀漢字、語言障礙、運動系統疾障等人腦每一個區域結構與功能的變化。
曾志朗指出,經過四、五年及測試上百種漢字組合,研究團隊發現,聲旁讀音一致的漢字(如義、議、儀等),以及聲旁讀音不一致的漢字(如昔、錯、借等),左腦反應都會因字的使用頻率高低有明顯差異,使用頻率高的字,腦部反應較不活躍,使用頻率低的字出現時,反應區域明顯增大,顯示此時人腦可能在記憶庫中擴大對相關字形、字音的搜尋。
他表示,在閱讀使用頻率高的字時,例如「人」、「是」、「好」等時,因可有效擷取字義,主要是使用左大腦半球後上顳葉,讀取較少出現的低頻字如「蝗」、「嬪」等字,則較需語音擷取計算、更多空間視覺分析、轉換字型與語音應對和專注力,共需使用左腦半球下額葉區、上頂葉區、左腦半球下頂葉及枕葉區、前扣帶腦迴。
研究團隊也發現,經由腦部顯影,也可顯示人腦在搜尋關聯文字語詞的時間,例如一般人看到「楓」的聲旁「風」字後,聯想到「雨」,僅約四百毫秒就可辦到,有閱讀障礙的人,所花時間就較多,且大腦反應明顯增強,這項發現也可提供重要的治療方向。